首页 > 国际 >

文凭: 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

2018-06-28 16:42:29 网络整理 阅读:83 评论:0

文凭: 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 资料图

刘冉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另一个难题再次摆在了高考考生和家长的面前——选什么专业。这不仅决定着考生们大学四年的学习方向,甚至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每年关于“毕业即失业”“文凭无用论”的讨论,更是让他们慎之又慎。

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学术概念。当今社会大概人人都对“本科生就业难”和“研究生遍地走”有所体会:从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跃龙门,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成为新闻,再到中学教师招聘开始要求海外名校博士生,我们似乎很快就对学历贬值和各行各业不断水涨船高的学历要求见怪不怪了。

不过,将看似不言自明的社会现实理论化、系统化地表述出来,仍然是社会学者需要完成的工作。令人惊叹的是,早在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兰道尔·柯林斯就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清晰地阐述了教育系统扩张和文凭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这本基于美国历史写就的著作,对照近四十年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也完全不显得过时和错位,可见出色的社会学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普适性。

大学是一种低效率的组织形式

关于教育扩张和文凭贬值,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解释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升级,工业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教育市场对此作出了反馈。这种基于功能主义传统的技术精英管治迷思正是柯林斯首先想要驳倒的靶子,因此他用翔实的数据反驳了以下两个习以为常的认知:其一是教育扩张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其二是高技能需要通过高教育获得。

柯林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水平的攀升事实上远远超过了工作技能升级带来的需求,也就是说,社会中存在“教育过剩”;虽然教育水平的确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但这并不是通过提升工作技能来实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