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青岛农大实践团:筑梦中国,寻梦非遗之草碾草编

2018-08-04 14:47:59 网络整理 阅读:148 评论:0

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在一双双巧手的编织下,一把把不值钱的麦秸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果盒、花瓶、枕席。在潍坊寿光市侯镇草碾村,一个有着600多年草编历史的村庄,村里从老人到孩子,都熟悉草编手艺。如今,草碾村的名声早已打响,草编产品不局限于本地生产销售,部分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草碾草编也在2010年入选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3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访非遗,逐国梦”实践团,走进潍坊寿光草碾村,先后参观了寿光市草碾草编专业合作社、拜访草编传承人李永先,探寻草编的文化魅力,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

“白天钻大棚,晚上忙草编”

当队员们到达村子时,一名村民正在自家门前聚精会神地用麦秸编筐子。在草编锥的上下穿梭中,一根根麦秸在村民的手中摇身一变,一个筐子的雏形就形成了。一把麦秸快要用完了,就再续一把,听村民介绍,这叫“续草”。

青岛农大实践团:筑梦中国,寻梦非遗之草碾草编

草碾村村民正在自家门前完成草编的制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梦 摄

草碾村现有1700多人,160多个专业户,有400多人常年从事草编加工,村子上下,男女老少都会,不少50至70岁的老人也加入草编队伍,对于他们来说,每天空闲时间的制作草编的收入,算得上是一笔丰厚的“养老金”。草编原料广泛,茅草、麦秆在附近的路旁、田地随处可见,就地取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可以生产,编织成的生活用品,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白天钻大棚,晚上忙草编”,可谓是草碾村村民真实的写照。

从“谋生”到“申遗”,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草碾村负责人的介绍下,队员们随后来到寿光市草碾草编专业合作社,在草编产品展示区,大大小小的作品映入眼帘,有精致小巧的工艺品类,还有实用美观服饰类,50多件草编作品逐一展示。从原料的采集、处理,到产品的编织、晾晒,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我们的合作社是采取‘统一原料、统一编制、同一品牌、统一经营’的模式,在市场的带动下,草编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原先仅作为基本生活用品、补贴家用,到现在发展成村里大多数人的主要家庭收入,草编逐渐转向商品化、品牌化。”草碾村村书记向队员们介绍。除此之外,队员们了解到,外销的草编产品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努力打造“私人定制”。 从“谋生”到“非遗”,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在提高农民日常收入的同时,也让草编工艺走出村庄、远销海外,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青岛农大实践团:筑梦中国,寻梦非遗之草碾草编

在草碾产品展示区,负责人正向队员们介绍草编的原料选取与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畅 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