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李强一周】频频同他们见面,传递什么信号?(2)

2018-05-24 18:21:18 网络整理 阅读:210 评论:0

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优质的产业项目。而主动熟悉并亲近企业,乃至亲自上阵招商、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就是地方官员“带头抓经济”的重要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强同企业的频繁见面,也是一种身体力行。

一位多次陪同李强会见企业的产业部门负责人告诉上观新闻,李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同企业见面,或商谈项目落地事宜。这些会面有的被安排在一大早,有的则在晚间。相关部门负责人晚上七八点被他请到办公室,商议产业项目情况,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风格,无疑会对各级官员产生影响。同时,“招商”的思路和方式也颇为讲究——不是一般的“拉项目”,更不是“拉郎配”,而特别要求体制机制创新。

不少官员发现,李强对各种所有制企业都抱以开放姿态,见过的民营企业家不在少数,尤其青睐那些机制灵活、创新活力强、理念先进的企业;其最为关注的领域,则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位居产业前沿、体现国家战略同时上海急需的领域,尤其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招揽项目的过程,则颇为注重寻找地方同企业之间的“共同关切”。

比如互联网产业,李强曾明确表示上海不必再纠结是否错过了“BAT”。但这并不等于上海不要“BAT”,关键是怎么培育吸引未来的“BAT”——在与互联网巨头们会面时,他多次鼓励对方将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并同上海的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上海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合作、应用市场等资源,企业则可以弥补上海在互联网领域的短板,由此实现优势互补、能级提升。

有官员就表示,李强出面谈的项目,往往是对国家、对上海、对企业都有利且适配度很高的项目。这既是一种招商策略,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上海发展的应有思路。

从产业布局角度看,上海需要认准国家战略和上海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瞄准前沿、精准发力。李强曾一再表示,上海不能什么都要,各区也不能什么都做,需要有全局性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最大程度体现地区特色,由此才能提升有限空间内的“产出强度”和“经济密度”,实现“优势更优”。

而从政商关系的角度,找到政府同企业的“共同关切”,并主动了解和理解企业需求、学会换位思考问题,也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

不少在场人士回忆,每次会面,李强都会不遗余力地推介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并将其视为吸引新兴产业落地的重要筹码;一些企业“谈着谈着就来了”,看中的也是上海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和服务态度——他们发现,在一些企业感到困惑的问题上,政府官员甚至会主动帮他们出主意,令其颇感温暖。

这也是那个著名的“店小二”一词所含的本义。李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政府要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甘当服务企业、服务人才的“店小二”。

显然,这个“政府”并不是抽象的,应当是每一位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多人记得,李强曾明确表示,自己就是上海的“一号‘店小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