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从纺织工到3D打印造型师

2018-08-22 11:13:05 网络整理 阅读:194 评论:0

工业和信息化技能竞赛办赛35年,折射北京产业变迁

从纺织工到3D打印造型师

昨天,第18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启动。图为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实操初赛现场。

同一款样式的白布帽,过去属于织布机前的纺织女工,今天则戴在了3D打印造型师的头上。

昨天,第18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启动。这场办了35年的竞赛,堪称改革开放后北京工业发展的一部历史。35年间,织布工、铸造工等老工种消失,3D打印造型师、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等新工种出现,折射出北京产业几十年的升级变迁。

工种之变

3D打印、工业机器人入选

下个月,张飞打印工作室的王文毅将带着40多个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3D打印造型师项目。这是他们第一次参赛,也是竞赛第一次引入“3D打印”工种。

日历翻回到创办竞赛的1983年。当时,为了提高北京市工业领域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助推工业发展,原市经委等部门在基层企业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的基础上,组织了北京市工业职业技能竞赛。

竞赛举办之初,纺织工、铸造工都曾是主力选手。但这些“前辈”不曾想到,几十年后参加同一项赛事的,竟然是3D打印造型师、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这些新奇工种。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梳理了这35年来参赛工种的变迁:1983年举办第一届技能竞赛时,仅设置3个竞赛工种;到1992年发展为89个工种,达到历史最高峰;2004年至2010年,随着北京工业门类大幅缩减,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发展重点朝着现代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竞赛工种从83个减至53个,其中传统工种由68个缩减至37个,新兴工种的数量不断增加。

数量增减之中,织布挡车工、布绒玩具制造工、铸造工等一批工种在竞赛中消失;车工、铣工已被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取代。在本届竞赛中,头一次设置了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3D打印造型师等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