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青年学子“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他们重新发现了什么?

2018-08-27 18:24:43 网络整理 阅读:180 评论:0

摘要:文学中的上海就是通过这样不断地重新寻找、重新理解、重新抒写,才能在一代代人的笔墨中孕育出越加浑厚的脉息。

青年学子“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他们重新发现了什么?

“如果将上海作为一个文本,它的经典性、驳杂性深深吸引着我。”27日,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揭晓各奖项归属,年轻学子们相聚上海作协爱神花园,为这个曾孕育无数文学经典的场所增添了新的活力。这项以发掘文学评论理论人才为目标的文学赛事举办至第二届,来稿数超过1300篇,海外来稿大幅增加。“第一届赛事时我们有些紧张,今天的年轻人对文学经典是不是仍然感兴趣,愿意为它们写评论?”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说,两届赛事的成果让组织者欣喜,这座架设于文学经典与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和独特的观点。

品读经典,不避冷门

“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赛事选择的作品大多出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这套131卷的厚重“文库”,精选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267位作家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共约6000万字。本届赛事邀请青年学子品读的25篇作品并非全是作家的代表作,也有过去被评论较少的,如鲁迅《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郁达夫《迷羊》、沈从文《八骏图》、刘呐鸥《方程式》等,,评论家、大赛终评委王纪人说,这是有意为之的选择,更能考验出参赛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青年学子“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他们重新发现了什么?

从评选结果来看,一二三等奖获奖篇目与这些“冷门”作品重合率颇高。二等奖获得者、中山大学耿希文品读的就是沈从文《八骏图》,“大学文学史课的老师讲到当年汪曾祺曾请教沈从文,文章该怎么写的问题,沈先生的回答很简单,‘贴着人物写’。套用到文学批评上的话就是‘贴着你的研究对象写’。因此在面对《八骏图》时,我不愿它被单一的‘讽刺’标签所裹挟,我想试试是否还有其他读法。”三等奖获得者、苏州大学白新宇以“难以直面的‘故乡’”读解鲁迅《好的故事》,“面对《野草》这样的文本,不太适合用中规中矩的论文形式解读它,我把它处理成带有研究性的随笔式写法,从文本的间隙读出文学者鲁迅与启蒙者鲁迅内在的矛盾对立与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