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僧格林沁本有可能打败英法联军,民族英雄怎么就成了牺牲品

2018-09-06 23:00:09 网络整理 阅读:62 评论:0

八里桥战役是清朝近代对外战争中伤亡最惨痛的一次。清政府赖以支柱的满蒙八旗被彻底摧毁,同时也让洋人看清了大清国的衰败,并叫嚣着:架几口大炮就能殖民中国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装备的落后便暴漏无疑。虽有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清政府却天真地认为《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仍执迷不悟地实行“防民胜于防寇”的策略。两次鸦片战争相隔20年,清政府完美地错过了军事改革的窗口期。

僧格林沁本有可能打败英法联军,民族英雄怎么就成了牺牲品

1856年,因不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条款,英法联军又再次挑起战争,但由于克里米亚战争和印度殖民地起义的原因,英法一直抽不出足够的兵力,双方时战时停。

1856年,这两场战役结束后,英法联军迅速集结了1万部队,但没想到却在大沽口遭到了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迎头痛击,阵亡500多人。此战在欧洲引起巨大轰动,英法叫嚣着要对中国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

1860年,由15000英军和7000法军组成的联军攻进了天津。天津失守,北京门户大开,清政府急忙派代表和谈,但两次均无法达成共识。僧格林沁只得在北京通州的八里桥率满蒙骑兵精锐与联军展开决战。

僧格林沁本有可能打败英法联军,民族英雄怎么就成了牺牲品

战争的结果以清军惨败告终,长期以来大家都将其归结为僧格林沁的自大和愚昧,其实马刀未必就不如洋枪,同时期的美国南北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轻骑兵战胜步兵的例子比比皆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