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西周史话之先周历史:一个西陲小国的崛起,却成为商朝的眼中钉

2018-09-21 00:04:07 网络整理 阅读:137 评论:0

在中国各大王朝之中,周朝立国最久,大约有800年,而从武王灭商到平王东迁,也有250年左右,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周是中国早期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控制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制度最完善的王朝。但周朝的建立,并非一代两代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周人代代奋斗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周国灭商之前的历史,让我们去了解这个农耕民族如何从一个部族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国。

一,为农耕而生的民族

周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周人世世代代都以农为本,这一点从周人的祖先就以初现端倪。周族的祖先叫做弃,也叫稷,本为东夷族的一支,他是东夷族首领帝俊(帝喾)的元妃姜原所生儿子,《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不过从《史记》来看,稷并非是帝俊之子,很可能是姜原私通他人所生,《史记》载:“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而稷出生后,也被姜原抛弃,“以为不祥,弃之隘巷”。因此他便有了“弃”这个名字,可后来,姜原终究不忍心,还是将他找了回来。

西周史话之先周历史:一个西陲小国的崛起,却成为商朝的眼中钉

弃从小就喜爱干农活,“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到了成年,已经熟练掌握种植五谷之术,并在民间推广种植业,“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最终得到了尧的重用,“举弃为农师”。在舜之时,“”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从尧舜到夏朝,后稷族人一直担任农官。

不过古代的史书记载也出现了问题,后稷的生存时间居然跨越了尧舜,一直到了“夏后氏政衰”时期很明显。这里的后稷应该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称谓,是一个官职或者是族名。《史记》记载的夏朝末年,后稷之子不窋“去稷不务”,就明显将人名和官名搞混。既然后稷是舜分封的,那么后稷就应该是族名或官名,夏朝的“后”就是部族名,如“夏后氏”、“后羿”。不窋离开了夏,“奔戎狄之间”,转农耕为游牧,从此周族事业转入低潮。

二,从村庄到封国

周族放弃了农耕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到了不窋之孙公刘之时,周人开始重新发展旧业。“公刘率领周族人迁徙到肥沃的关中平原的豳,“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由于农业发展较快,人们开始大规模修建村庄,“周道之兴自此始”。《诗经》中的《公刘》便是周族人歌颂公刘功绩的诗篇。

西周史话之先周历史:一个西陲小国的崛起,却成为商朝的眼中钉

公刘之后,周族又经历了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八代,没有突出的事迹。直到古亶父继位,周族的发展又进一步发展了。亶父时期,犬戎经常侵扰豳地,因而他率领族人继续迁移到了岐周之地,《竹书纪年》载:“武乙元年,那迁于岐周”。由于亶父治国颇得民心,因此“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亶父重视文化教育,“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周的后来的文教治国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