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画史人物 | 王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文人

2018-12-10 20:26:55 网络整理 阅读:139 评论:0

王绂(1362—1416),明朝初年画家,江苏无锡人。其自幼聪颖,能文善书,尤喜绘画。王绂相貌英俊,风度翩翩,是一位充满才气、浑身上下都透着“文艺范儿”的风流雅士。但是他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一生都充满了坎坷。明洪武十一年(1378)王绂应召入京,因触犯权贵,不久便被罢回乡,后又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件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山西大同充当戍卒11年。建文二年(1400)王绂获释返乡,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永乐元年(1403),王绂因擅长书法而被举荐,任职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后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擅画山水,尤精枯木竹石,曾师法元末画坛巨擘吴镇、王蒙、倪瓒等。他的山水画受王蒙、倪瓒影响甚深,既有王蒙苍郁的风格,又有倪瓒旷远的意境。但不知何故,对于山水画他又不肯轻易动笔,只有在饮酒至酣、半醉半醒时方才尽情涂抹挥洒,真可谓“惜墨如金”!后人作诗“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以表达对他山水画作的渴求与赞赏。也正因为如此,王绂的山水画流传不多,只有《山亭文会》《潇湘秋意图》《溪山渔隐图》等存世。其中,《山亭文会》是他的代表作,图中描绘了文人雅士聚会的情景。画中云山高耸,巍峨险峻,秋枫杂染,幽深绝妙。而白云深处却不乏亭舍,草木繁茂,生机盎然。在丛树掩映的山亭内,只见几位文人高士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两个侍童怀抱古琴紧随其后。不远处的河面小舟上,负载着一位须髯飘飘、敞怀露胸的老者。岸边,两人不紧不慢地走着,悠然自得。该图采用“高远法”,立意高古,笔墨华滋,在继承宋元绘画的基础上又糅进了许多新鲜元素。画中山石先以干涩的淡墨皴擦,然后层层叠加,最终以浓重的墨色勾皴点苔,整个画面具有苍茫润泽、清灵爽健的艺术效果。这是王绂向往的佳境,大概也是他乐于隐居的原因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