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2018-05-25 02:48:52 网络整理 阅读:142 评论:0

清代广州因为‘一口通商’的独具地位,吸引着国内各地能财善贾成功行商的进驻,司马秤作为民间商用结算度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器具,成为清代广州十三行店商交易的工具。制秤业在广州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一门手艺,不少商家都是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而量身定做。”5月24日,广东民俗研究专家、广州西关收藏爱好者邹永生在他的储物间,接受了广州参考·广州日报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展示了他30多年来收藏到的300多把各式材质、各种造型的精品司马秤。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水彩画由中国画家约1820年画下的中国鱼贩店。

为了寻找更多涉及清代广州商业交易秤具的场景,广州外销通草画研究学者程存洁,向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推荐了几组1820年前后广州画家画下的画面,展示当时广州茶叶仓库交易情景,工人们忙于用三角秤量重的瞬间,成为全场最聚焦的重心,这一杆之秤,是清代广州西关商业流变的重要缩影。在通过金银作为重要交易货币的年代,司马秤更是衡量金银分量是否足够的神圣交易器具,因此也成为见证广州十三行曾经商业繁荣的特别物证。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水彩画由中国画家约1820年画下,展示广州茶叶仓库交易情景,工人们忙于用三角秤量重。

★清代粤商★

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邹永生告诉记者,司马秤,俗称“戥”,旧时粤语将其叫做“厘等秤”。

生意场上的贵重金银,长白山的千年古参,内蒙大草原的鹿茸,还有漂洋过海而来的进口香料,这些货品在商贾交易时重量可不能有丝毫偏差。200多年前,没有电子秤的年代,广州十三行粤商,正凭借着这一杆不差分毫的司马秤,做赢一单单大小生意。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外壳酷似琵琶型的司马秤,秤盒最长55厘米(左),最短仅为13厘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