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关于“新诗地理”研究:是“化学反应”

2018-06-05 07:01:59 网络整理 阅读:83 评论:0

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化学反应”

——关于“新诗地理”研究的深入与整合问题

作者: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者按

2012年至2013年,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专门开辟作家群现象研究栏目,就各地重要作家群创作特色进行集中评述,并围绕作家群现象的生成机制、历史地位、文化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雷达先生撰文指出,一般说来,一个原乡背景明显的作家的创作,一片地域性鲜明的文学个性,以及一方地域作家群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这一片地域的地缘、气候、风物、风俗、语言,尤其是它整体上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但也必须要以“变”为核心来考量当今文学的发展,包括作家群现象。时间是纵向的空间,地域是横向的空间,两个空间交织为一个动态空间,急剧地变化着,从中文学也显示着它的前进。

今天本版延续、深化这个话题,从“新诗地理”角度切入,既有总体上的宏观扫描与理论阐发,也有针对海南、内蒙古一南一北的个案剖析与具体探究,以求对“新诗地理”课题进行多维度的考察。

通过引入“地理”概念推动新诗研究,是近年来诗歌界不时涌现的话题。除了相关文章时常出现之外,各种关于省级的、代际的或者以区域冠名的诗选,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涉及“地理”一词,进而为“新诗地理”的探讨提供丰富的个案。

历史地看,“新诗地理”话题的出现,与当代新诗发展的格局、实践方式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诗创作数量上的增长和各地对本土诗歌创作的重视,以省、市乃至区域为单位的诗选逐渐呈增长态势。在这个前提下,概括了解一个地区的诗歌创作实绩,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当地出现过哪些代表诗人、产生过什么影响的关注。与之相应的是,各地承办的诗会,举办的诗歌征集、研讨活动不计其数。就当代诗歌发展而言,上述现象在主客观上强化了区域化的格局及其认知逻辑,并为新的认知视点的诞生带来了契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