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艺术节风景线 |《最后一头战象》首演,中外梦之队汇聚上海推出巨型“偶象”

2018-11-03 22:01:09 网络整理 阅读:180 评论:0

摘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炮火纷飞,鼓声点点,当高达3米多的战象嘶鸣着走向战场,舞台被“点燃”,观众内心热血也被点燃。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原创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11月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拉开第6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大幕。今年《最后一头战象》将在上海、江苏、北京演出15场。

赋予木偶无限表演空间

“在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过程中,对标国际,讲好中国故事,是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创作重要部署之一。”《最后一头战象》制作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介绍,一支中外舞台创作的“梦之队”因《最后一头战象》而集结,对标国外顶级多媒体技术,设计梦幻般的视听效果。导演何念表示,“整个创作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带给社会更多启示。”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将《最后一头战象》称为剧团发展转型之作,“‘战象’整体制作研发由木偶剧团操刀,我们没有任何模板可供参考借鉴。”在她看来,木偶剧适合儿童戏剧教育,但并非仅限于儿童剧,“木偶具有一种假定性,赋予它无限的舞台空间和表演空间。”

艺术节风景线 |《最后一头战象》首演,中外梦之队汇聚上海推出巨型“偶象”

《最后一头战象》以倒叙开场,讲述生活在云南国境线上的俸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噶羧从相遇到一起成长、变老,见证特殊年代人类与大象之间不断变化关系。作者沈石溪创作众多动物题材小说,代表作有《猎狐》《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等。

《最后一头战象》原著灵感来自西双版纳象兵,当地傣族人因抗击日寇与大象形成命运共同体。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它们能准确预感到自己的死期,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但嘎羧没有。它是抗日战争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自知生命大限已至,老战象再次披挂上象鞍,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走向曾经洒满热血的战场,与战斗过的同伴躺在一起。正如沈石溪所说:“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我们人类都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顺边走路的大象

经过7个多月筹备,战象迈开脚步、舞动长鼻,在舞台上讲述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它们快步奔跑、仰天嘶鸣,丝毫没有顿挫感和笨重感,连耳朵厚度,大象肌肉的走向、皮肤纹理在灯光下都清晰可见。海派木偶在国内独树一帜,制作这样一头巨无霸大象,对剧团来说依然是零起点。如何让传统艺术搭乘新技术快车呈现更多元魅力?剧团专门组建青年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反复查阅,对大象肌肉、骨骼、运动及结构进行分析,完成初步设计稿和象偶框架搭建,用特殊泡沫拼接起大象的身体,由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撑起它的骨架。

艺术节风景线 |《最后一头战象》首演,中外梦之队汇聚上海推出巨型“偶象”

设计团队和演员特地前往西双版纳,给大象洗澡、喂食、清理粪便,观察大象的情绪、表情和动作。他们发现,大象走路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是顺边走路,这样的细节被应用到舞台,象偶以右后腿、右前腿、左后腿、左前腿的顺序迈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