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另类排行 >

真实的淮海战役在哪打的 淮海战役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2024-04-03 03:55:11 伊培嘉 阅读:144 评论:0

真实的淮海战役在哪打的 淮海战役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这个问题的在网络争论了很久,有说是粟裕,也有说是刘邓,从淮海战役发动看,粟裕指挥的是华东部队,不可能指挥中原部队.同样刘邓指挥了中原部队,也不会去跨界指挥华东部队。不过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邓是党委书记.因些,从党领导的角度看,淮海战役也可以说是总前委指挥的。但是从党和军的职能分工看,粟裕和刘伯承才是战役指挥者。说到总前委,就要向上看中央军委,事实上毛泽东及其军委班子才是真正决策机构,也可以说是指挥者。

因此,笔者以为,淮海战役的指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不是某一个具体人独自承担的,如果从最后决策的角度上来看,最后的决策人是军委主席毛泽东,参战的两大野战军,华东和中原才是执行者,一线作战部队。

1951年2月11日,刘伯承、陈毅受毛泽东主席委托,向尤金作了介绍。陈毅概括说明淮海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敌人战略判断错误,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同他决战。二是我们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靠夜战近战,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四是战役进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不能一下把敌人歼灭,战斗中靠战士们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来完成战略战役的正确决定。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战役中敌军内部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方面,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策略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总之,这是毛主席军事思想成功的范例。”

对“徐蚌会战”的失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此后总结:“徐蚌会战”作战,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他还具体地列举13项失策与失误,其要点是:“对进退大计,迟疑不定,结果是临时应战,而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会战,致形成我方兵力及态势上的劣势”;“顾虑长江与淮河之防务,结果处处顾虑,处处薄弱,致分散决战方面之兵力。会战失败,长江与淮河亦不能守”;“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用欠灵活,致使黄维兵团未能及早兼程东进,参加作战,失去战机”;“杜聿明放弃徐州根据地,而作旋回运动,本属冒险,竞不能发挥勇敢果决的精神,以迅速的行动击破‘匪军’,致陷全军于危殆”;“各部队长个人相互间,平时在精神上有隔阂,战时在支援上复不易协同,致虽有大军,亦难发挥最大统合战力。”国民党军统帅部战后也检讨说:徐蚌会战“失败之主要原因,乃为战略错误,其次为战术仍缺乏改进,难以支持战略。其他如持续战力保持,战力统合发挥及反情报等,均有重大错失。”

应该说,淮海战役战略决策不是战区长官能制定,解放军的总战略决策,毋庸置疑是毛泽东以及中央军委班子制定的,而国民党军也只能是他蒋介石钦定的,所以说,此战役其实就是毛和蒋的博弈智慧。

作为军事家,蒋介石和毛泽东就不在一个档次里。蒋比毛战略眼光差远了。“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红军时代,毛就指出,打是手段,走才是目的。应立足于走,尽早跳出蒋介石设计的大包围圈;1947年"放弃"延安毛泽东丢下话:我们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放弃延安就是要换取全中国;最好的例子辽沈战役四战四平,放弃四平目的就是要解放全东北。

蒋介石作为整个“徐蚌会战”战役总指挥,淮海战役败局的制造者。蒋介石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小气”也是我们通常说的,“斤斤计较”,他有一个怪脾气,你开口向他索要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如果你能拿下了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他的这一怪癖在这次淮海战役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开始舍不得丢四十四军,命令黄百韬在新安镇死等从连云港撤下来的四十四军,结果,黄百韬没接到四十四军自身却陷入重围。黄百韬陷入重围以后蒋又舍不得丢黄百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百韬没有得救,黄维又被包围了。值此蒋还是没有看清毛泽东的“围点打援”战术,竟然又让杜聿明来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有得救,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标签:淮海战役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