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面向2050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3)

2018-05-27 08:57:36 网络整理 阅读:194 评论:0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凯锋认为,从历史出发、立足现代和面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三个特点。第一,始终站在思想的云端,走向现实的深处。第二,学科的过分细分可能带来了问题的碎片化,解决之道在于中西马哲的通力合作和跨学科的交流,在未来形成一种真正的创新。第三,回顾40年来的哲学发展,既有有40年国内的积累,也有40年国外哲学相当程度的积累。在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公共性、专业性、科学性。

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浩斌提出,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辩证理解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三者的关系,这是对当代的认识;在理解什么是中国的时候,也要同样具备一种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深入理解中国所倡导的发展模式,与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模式的关系,并如何吸汲取可利用的内容。

中华文明复兴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主张

围绕“深刻认识中国当代学术界与西方学术界的差异和道路不同”这一话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提出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是有先后的,思考的落脚点一定要落在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二是对西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首先要认真分析,考虑其是如何形成并严肃研究,这样便于我们自身的建设;三是构建自己学术的自信,我们是否能突破西方的学术语言、学术题材。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杨扬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概述了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进入到智能社会的文学史发展的问题。他提出,在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网络成为人文学术研究过程当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是近千年来人文社会当中变化最大的事物。在具体的人文学术研究、特别是文学研究过程当中,图像、声音、地缘文化等等,在研究领域里普遍展开,以往所关注的一些人文内容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达到新的高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