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西方管理学之“彼得原理”

2018-07-19 01:53:14 网络整理 阅读:207 评论:0

1. 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并称为西方管理学三大发现。

2. 彼得原理是指:组织内,不胜任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便一个人不停超越自我,但随着不断晋升,终究会达到能力的极限,进入不胜任状态。

3. 不胜任的人,常常会用四招“职场伪装术”进行伪装:不断准备、枝节问题专门化、用形象代替表现和专攻一点。

4. 现代企业能够通过再造管理流程、压缩管理层级,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从而缓解不胜任困境。

西方管理学之“彼得原理”

西方的管理理论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特别喜欢给员工“贴标签”。

虽然这种方式与西方的标准化管理有关,但我觉得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至少不完全适用,原因有三:

1、中国文化是主张中庸的,所以从总体看来,员工的个性化表现不强,很难完全按“标签”区分。

2.中国的人才市场还处于企业强势,员工弱势的阶段,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多数员工还是愿意勤勉工作的。

3、中国的企业管理大多还是集权化的,这就意味着管理职位一定远远少于基层员工,所以真正能够踏上管理岗位的,多数还是有一定能力和资源的。

最后我想说,每个职位究竟需要多少能力,其实本身就很难量化,但生态位会产生选择压,选择压会促进你认知能力的进化,所以在我看来,彼得原理更多的是一种模型理论,和实际情景还是有点差异的。

西方管理学之“彼得原理”

尤其是现在人力资源入职时让你做的PDP测试,将人的性格区分为老虎型、孔雀型、猫头鹰型、考拉型,但不说考拉在我国就没有,其次,如果测试出来不对应这个职位的性格特点难道就不考虑吗,我觉得国人和外国人还是有不一样,西方的并不是完全适合我们国家,盲目学习西方照本宣科,不一定就好。

西方管理学之“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也可以理解为“最终不胜任原理”,给出的药方就是扁平化,至于是否适合中国企业,就不得而知。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中庸”,少说多干,这样才能给别人以榜样,,成为领导,带领众人走向胜利。

所以,彼得原理可以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模型供我们在实践中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