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从《劳特利奇哲学史》看哲学史编纂学的进展

2018-05-28 06:54:26 网络整理 阅读:202 评论:0

从《劳特利奇哲学史》看哲学史编纂学的进展

由冯俊教授担任中文翻译总主编的《劳特利奇哲学史》(10卷本)中文版历时15年全部出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久前推出全10卷“典藏版”,共计540万字。该书是西方世界在走向21世纪时出版的一部代表当今世界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中文翻译本的问世也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冯俊教授在“《劳特利奇哲学史》出版发行暨西方哲学的翻译、研究与写作研讨会”上提出了哲学史编纂学的四个问题:“哲学史编写是应该厚古薄今还是应该厚今薄古?”“编写哲学史是否必须要有一个逻辑体系?”“哲学是不是仅等同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哲学史是不是仅仅描述本体论或认识论的发展史?”“在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的时代,能否凭一人之力写出或翻译出具有全球视野的哲学史?”看看《劳特利奇哲学史》,不难对这些问题给出回答。《劳特利奇哲学史》的编撰反映出哲学史编纂者对哲学史编纂学的理解,如下三个特点既体现出《劳特利奇哲学史》一书的特点,也反映出西方哲学史编纂学一些新的进展

第一,理性重构与历史重构相结合。对文本的诠释与批评历来是哲学史编纂的基础工作,但哲学史作为既是哲学又是历史的一项工作,它是应该更侧重于哲学还是更偏重于历史?前者表现为理性重构,后者表现为历史重构。《劳特利奇哲学史》试图在这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正如英文原版总主编英国学者帕金森和加拿大学者杉克尔在总序中所言:“我们发现我们自己非常像神话故事中的"激进的翻译家",,对现代哲学家们如此着迷,力图用作者自己的文化眼光,同时也以我们自己的眼光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可能是一项令人惊叹的任务,在历史的尝试中我们多次失败,因为我们的哲学兴趣是如此强烈;或者是忽视了后者,因为我们是如此的着迷于前者。”在《劳特利奇哲学史》中,理性重构的眼光体现在对一些重要哲学家进行描述的侧重点选择上,对一些较小人物的选取上,以及对一些重要哲学思潮的早期发端的挖掘上。这暗示着一种现代人的眼光,一种隐性的逻辑线索,仍然希望古代哲学家们能够与现代人进行对话。历史重构的眼光体现在,由众多专家学者负责的各章之间只是维持了一种松散的时间线索,并没有遵循严格的逻辑线索或形成某种理论体系,对每一位哲学家的描述也尽量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描述与评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