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有温度的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用微观数据关注贫困(2)

2018-11-03 21:43:57 网络整理 阅读:61 评论:0

事实上,迪顿对于数据分析的喜爱能够在他的演讲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热爱数据。不论是国民收入或是GDP,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我们都可以通过收入和储蓄的数据来进行评估,然后衡量国家居民的消费习惯,整个消费框架就能够有一个概念。” 2018年10月31日,迪顿应邀出席了由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周报、时代财经、天安数码城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时代财经·诺奖经济学家论坛”,他在论坛的演讲中讲道。

迪顿在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解释了两者之间的比例,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跟现实联系较强,对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有借鉴意义:如果学界能够重视搜集家庭的微观经济行为数据,并逐步改进对贫困的测量方式,将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价值的参考。

为何测量贫困显得如此重要?在演讲中迪顿指出:“因为贫困的测量,对于认定家庭是否贫困,以及划分贫困线,有着很重要的政策意义。”

他提到,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标准,中国贫穷人口占总人口1.85%,,也就是2500万人,而1981年这个数据为88.32%,即8.78亿人,这比当今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加在一起还要多。

“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笔。要是没有中国,没有全球化,这一成就不可能达成。”迪顿表示,20世纪80年代全球还有20亿贫困人口,到2013年,贫困人口缩减到了7.5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他同时指出,在美国有一些人会把4美元/天作为贫困线的标准。如果美国采取该标准而中国采取的是世界银行所规定的1.9美元/天,那中美之间贫困人口数量会变成十分相近。

“但就我个人来说,这个对于贫困的论断是片面的。”迪顿在谈及此问题时提出,除了生活费数据,家庭的微观经济行为对贫困测量更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