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纽伦堡的名歌手》上演中国版

2018-07-01 04:32:45 网络整理 阅读:196 评论:0

《纽伦堡的名歌手》上演中国版

1868年6月21日,巴伐利亚王国的民众们集聚慕尼黑巴伐利亚宫廷剧院。当晚,德国最著名的指挥家冯·彪罗执棒演绎一部新歌剧,由备受关注的理查德·瓦格纳作曲并撰写脚本。此时的瓦格纳已在慕尼黑生活4年,他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也曾在这里上演。他心中格外忐忑,期望着即将首演的新歌剧能够获得成功。演出结果不必多言,因为它已镌刻在音乐史上:这部名为《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庞大歌剧营造出振奋的城市气氛,观众们在剧中看到了民族的光辉历史。

从那一夜起,《纽伦堡的名歌手》便被赋予两个在歌剧史上毫无争议的标签:“瓦格纳歌剧巨制”和“德意志文化代表作”。前者使它成为检验一个剧院歌剧制作水准的试金石,后者则使其至今依然是德国各大歌剧院节日期间最常上演的保留剧目。

今年夏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长达5个半小时的歌剧“马拉松”在挑战“名歌手”们身体极限的同时,也为观众献上一场歌剧盛宴。面对这样一部大制作,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手展开创作,在《纽伦堡的名歌手》演出史上,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剧院主导打造的歌剧版本。

瓦格纳是德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十余部歌剧,通过将“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和“半音化和声”引入歌剧创作,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革新,与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共同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高峰。然而,《纽伦堡的名歌手》却是他在创作技法上回归传统的一部作品。这不仅体现在三幕、十五场这样传统的歌剧架构上,同样体现在管弦乐的音乐分工上:在作曲家前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管弦乐在很多段落独立担负宣泄情感的重要作用,而在《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管弦乐在多数时刻都作为歌手演唱时的伴奏,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在演奏音量上都需刻意控制,这对乐团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指挥吕嘉的带领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不负众望,当剧中恢弘震撼的前奏奏响,这部讲述纽伦堡城中名歌手们故事的鸿篇巨制缓缓拉开帷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