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谁会在今晚被曝光?除了看“黑榜”,今年3·15不妨来想一个新问题 | 两会观察

2019-03-15 07:30:11 网络整理 阅读:100 评论:0

摘要:“黑榜”之外,,不少政府部门更热衷于为企业排“红榜”,通过种种评比、排名,为商标、产品、企业等划分等地,提供奖励或称号——问题来了。

谁会在今晚被曝光?除了看“黑榜”,今年3·15不妨来想一个新问题 | 两会观察

全国两会正式落幕的日子,恰逢“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可以想见,一张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黑榜”正在路上。

问题企业的“黑榜单”,是每年“3·15” 不变的焦点,背后折射公众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关切甚至焦虑,也指向政府的监管责任和监管能力。当然,除了榜单本身,人们更关注的是排榜是否及时、依据是否足够充分,上榜企业又能否得到有效干预、有力惩戒,作出实质性整改。

出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目的而排“黑榜”,对监管者来说可谓分内之事。而在“黑榜”之外,不少政府部门更热衷于为企业排“红榜”,通过种种评比、排名,为商标、产品、企业等划分等地,提供奖励或称号。

此举一度也被视作分内之事,认为是政府对市场进行“服务”和“引导”的积极之举。然而,很多地方的现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上了“红榜”的企业,等于得到了政府的背书,企业自然悦纳,而政府部门对不经意间付出的信用成本,却似乎浑然无知。据媒体披露的数据,2008年以来,至少有40家拥有著名商标的问题企业被曝光。这些“著名商标”,无一例外都是政府“授予”,长期“自带光环”的。品牌突然崩塌,受波及的地方政府陪着丢脸的事,此前并不少见。

当然,大部分上了“红榜”的企业并没有坏到哪里去,政府评“红榜”的初衷,也没有坏到哪里去。但以政府之手,对本应由市场调节、用户决定的“榜单”进行干预甚至设计,无论结果如何,已经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人们自然要问:权力在其中是否存在寻租?是否存在不当干预?榜单会否对市场产生连带影响,客观上给“上榜”企业带来额外红利,而让未上榜企业则天然处于相对竞争劣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