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几近攻克 应用到新能源汽车还需几年?(4)

2019-02-10 10:51:05 网络整理 阅读:186 评论:0

2018年6月,中南大学赖延清教授团队在锂硫电池高安全、长寿命与高比能难以协同问题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S-C复合材料构筑、循环衰减机制以及截硫导锂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在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和J.Mater. Chem. A等相关能源材料Top 期刊上发表。赖延清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还申报获批了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计项目实施3年内,将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高比能(当前电池的2倍以上)锂硫电池的工程化制造与装车应用示范。

同年7月,中南大学对赖延清教授团队“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方式确定转让价格的成果转让事项进行了公示。据悉,该项成果转让总经费高达1.4亿元,如此高额的成果转让金额在国内高校中极为少见。

两高校合作研发出锂硫电池关键材料

2018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卢周广教授课题组和华南师范大学商超群博士联合设计并制备了碳化钼三维结构纳米纤维,该材料作为锂硫电池关键部件的三维集流体材料,能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将加速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程。

据悉,采用这种新型材料制备集流体与传统制备硫电极的浆料涂膜法相比,避免了非活性组分如黏合剂、导电剂、铝集电体产生的‘死体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锂硫电池的体积、质量、能量密度,解决了锂硫电池量产的瓶颈问题。

除了上述列举的最新锂硫电池研发相关成果以外,还有不少科研院校在锂硫电池研发上有一定的进展。不过,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现阶段锂硫电池的研发仍然以科研院所为主,产品尚未完全走出实验室,因此企业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但不可忽略的是,随着锂硫电池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科研机构正在与企业进行合作,在无人机等轻量化领域先行试水和推广应用,对推动锂硫电池早日实现量产并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