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米开朗基罗是包工头?拉斐尔被当成工匠?大师们当年都是“金主”的御用画手?这些书告诉你别样的艺术史

2018-08-21 02:03:46 网络整理 阅读:94 评论:0

米开朗基罗是包工头?拉斐尔被当成工匠?大师们当年都是“金主”的御用画手?这些书告诉你别样的艺术史

上海是一座有着浓郁艺术气息的都市,每年在此举办的艺术展难以计数,引发市民源源不断的观展热情。不过,不少人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直接“裸展”的。进了展厅后似懂非懂迷迷糊糊听了几句解说词,得到的知识仍是碎片的。

其实“功夫在诗外”。看展前,人们不妨先买一本相关的艺术史图书,对作者及其作品,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带着知识储备以及思索、疑问去看展,效果会好得多。

历年上海书展上,艺术类图书都是读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今年也不例外。如果有意深入了解艺术而非浮皮潦草一知半解地以解说词为满足,看书学习是最有效的方式。

近几十年来,海外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曾经介绍过这方面情况:“中国美术史在西方的框架里一般被分为美术考古和绘画史。美术考古主要是由考古学者来做,集中在早期艺术史;而美国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大家基本都是研究绘画史的,主要是北宋以来的文人画历史。”

本次上海书展,有一批海外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书籍亮相,让读者看到了“他者眼中的中国艺术”。

◆◆◆“南宋画院”是指一群画师,而非机构 ◆◆◆

所谓突破,就是颠覆传统,《虚拟的殿堂》这本书可谓颠覆了此前艺术史界对南宋画院制度的认知。

米开朗基罗是包工头?拉斐尔被当成工匠?大师们当年都是“金主”的御用画手?这些书告诉你别样的艺术史

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文人画开始兴盛的时期。在宋朝以前,绘画的地位相对比较边缘化,北宋设立翰林图画院,考试招录天下最好的画师并授以翰林或侍诏的文职身份,对绘画艺术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后世很长一个时期内,对“南宋画院继承了北宋时期的规模和体制”这一点似乎早已形成公论,然而,斯坦福大学艺术史博士,任职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彭慧萍悉心对比文献后指出:南宋画院并非是与北宋翰林图画院完全相同的画院实体,而只是一个能够行使画院功能的宫廷画师的抽象集合。

彭慧萍通过研究南宋画师如何上班、如何被传唤、如何传承师徒体系后发现,由于北宋到南宋时期的中央官员任职制度的变化,南宋其实已经没有北宋时翰林图画院的考试录用、任职、升迁的完整体系,南宋时期对“翰林画师”的称呼更多是一种概念集合,指称的是南宋官方画师身份的这群人。同时彭慧萍也指出历代以来形成这种 “想象”的根源:元、明、清三代画史编写者以自身所处时代揣度南宋画院,尤以清代八卷本的《南宋院画录》为甚,这本书的作者厉鹗任意删削改动征引文献,编织了南宋画院的“想象”。

彭慧萍跳出历史看艺术史,从宏观的制度变迁史中看艺术史,全书娓娓道来,让读者恍惚间如同置身南宋。

◆◆◆“中国风”催生了曾经风靡欧洲的 “洛可可”风格 ◆◆◆

“中国元素”对欧洲的艺术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段历史。

米开朗基罗是包工头?拉斐尔被当成工匠?大师们当年都是“金主”的御用画手?这些书告诉你别样的艺术史

从 17世纪到 19世纪前半叶,“中国风”的艺术设计在欧洲是时尚、奢侈、高端的代名词,形成席卷欧洲的流行风潮。在当时周游世界的商人、冒险家、传教士的口述和文字中,远在天边的神秘中国成为欧洲人想象中的一个幻境,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中国风”的设计渗透到当时欧洲人日常用具、家居装饰、建筑风格的各个方面,甚至催生了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