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2)

2018-06-18 19:11:09 网络整理 阅读:68 评论:0

与“殉身无悔 ”的态度相联系的,就是 “上下求索 ”的精神。屈原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让太阳走得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因为道路是如此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失望的悲哀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阆风 ”是昆仑山的最高峰,而昆仑山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在的地方;“白水 ”,则是去昆仑山途中所要经过的一条河流。屈原说:清晨我就渡过白水继续前进,当我登上昆仑山的山顶系好我的马时,我猛然回头一看不觉流下泪来,因为在经历了这么艰难久远的攀登之后我才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所追寻的那个对象!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由于人类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最可悲哀的事情无过于所有的人都放弃了追求,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结尾所说的 “后遂无问津者 ”,对整个社会来说,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国诗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诗人们从《离骚》那里继承下来了。陶渊明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他所追求的乃是人格的操守;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所追求的乃是天下百姓的温饱;李商隐说,“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燕台》)——他所追求的,乃是在春风中苏醒的一份活跃的春心!其实,诗歌本是一种感发的生命,像曹操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短歌行》);像李白的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像柳永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像辛弃疾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青玉案》)等,又何尝不给人一种追求的感发与联想?诗人,与一般人是有一点点不同的。一般人比较偏重于现实,而诗人往往更偏重于理想。尤其是中国的旧诗,它们所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对象、美好的理想的追求和怀思。这个传统,应该说是从屈原《离骚》那里继承下来的。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2)

明 陈洪绶 屈子行吟图 木刻版画

在中国的诗歌中,还有一种 “比兴寄托 ”的传统。我们在这里所说的 “比兴 ”,与前一课所讲 “诗六义 ”中的 “比”和“兴”有一定的区别。“诗六义 ”的“比”和“兴”,包括朱熹所说的 “比而兴 ”或 “兴而比 ”,乃是就诗歌开端感发作用的由来和性质而言;而“比兴寄托”所强调的则是诗歌中有 “意在言外 ”的寄托。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里,作者是在写一个女子吗?不是的。作者真正所要写的乃是一个男子,这个男子虽然有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却找不到一个能够赏识他并任用他的对象。诗中 “长眉已能画 ”是从《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中的 “蛾眉 ”引申而来;而“芙蓉作裙衩 ”则直接脱胎于《离骚》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美人香草以喻君子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比兴方法,它的源头来自《离骚》。

在屈原笔下,美人与香草的形象比比皆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用香草比喻人才;“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美女自比;“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美好的花草比喻高洁的品质;“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以美女比喻贤君。后世诗人继承和发展了《离骚》这种独特的比兴方法,有的以香草为喻:“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陈子昂《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李璟《山花子》);有的以美人为喻:“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杜甫《佳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秦韬玉《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杜荀鹤《春宫怨》)……尽管由于时代的不同,诗人们在感情与志意上和屈原不一定完全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中对美好芬芳事物的那种爱惜和向往之情与《离骚》是一脉相承的。在《离骚》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以服饰容颜之美来象征品德之美,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还有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等,这种表现方法,在以后的《古诗十九首》和曹植《杂诗》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2)

明 文征明 湘君湘夫人图 故宫博物院藏

《离骚》在我国诗史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从《离骚》开始,诗歌中形成了 “悲秋 ”的主题。杜甫有一首《咏怀古迹》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摇落 ”,指宋玉《九辩》中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说:我深深理解宋玉看到草木摇落时所感到的那种悲哀,尽管我和他之间相隔千年,但他的感动通过他的诗传给了我。宋玉是为了草木的摇落而悲哀吗?不是的,他是由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和志意不能够有所完成才悲哀的。杜甫也是一个有才有志的读书人,也像宋玉一样的坎壈失志,所以他在千载之后读了宋玉的《九辩》才会引起共鸣,为之落泪。而宋玉这种悲秋的感情来自哪里?它来自屈原《离骚》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如果你生来就不是美丽的,如果上天并没有赋予你美好的才智,那么你在生命的秋天虽然悲哀,却不痛苦。最悲哀、最痛苦的无过于一个才智之士生命的落空。所谓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刘琨《重赠卢谌》)。逝者如斯,来日无多,你在你的一生中完成了什么?你能给人世间留下什么?你对得起你自己天生美好的禀赋吗?初唐诗人陈子昂说,“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北宋词人柳永说,“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少年游》),他们所表现的,也都是这样一份志意无成、生命落空的感情。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2)

南宋 牧溪《潇湘八景图》之《远浦归帆》(局部)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悲秋伤逝的传统,这是《离骚》留给后代诗歌的几个 “母题 ”。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着的感情。我以为,这乃是《离骚》在中国诗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屈原的作品除了《离骚》之外,还有《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这些作品都属于楚辞。楚辞除在内容上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外,在形式的发展上也起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由于它的音节顿挫是简单的、整齐的,所以它的风格也表现为朴实的、典雅的。楚辞的句法则以三言为基础,加上 “兮” “些”等语气助词,并与二言、四言配合运用。由于句法的扩展和语气词的作用,就形成了一种飞扬飘逸之美。再加上南方民族那种神话的气氛、丰富的想象,所以在战国之世被视为 “风雅寝声 ”之后 “奇文郁起 ”的一种新诗体。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2)

叶嘉莹诗歌诗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