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95万对70万:一战中的德国战车,最后的疯狂为何功败垂成(4)

2018-11-15 15:30:00 网络整理 阅读:142 评论:0

鲁登道夫为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计划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整个春季攻势被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代号为“米歇尔攻势”(Operation Michael),“乔治特攻势”(Operation Georgette),“格奈森瑙攻势”(Operation Gneisenau)和“布吕歇尔-约克攻势”(Operation Blücher-Yorck)。其中“米歇尔攻势”是这次春季攻势的主攻方向和中心点,其余几个攻势均是围绕着“米歇尔攻势”为中心在后续阶段展开。根据计划,“米歇尔攻势”的主攻方向是在法国从阿尔伯特(Albert)到拉费雷(La Fère)的平原地带,目标是夺取重镇亚眠(Amiens)与阿拉斯(Arras)。这一地区恰好是协约国北部防线的中段。而后续的几个攻势将分别在北段滨海平原和南段山地河谷展开,整个战线绵延长达几百公里。鲁氏的逻辑很明确,即在中段集中兵力以最短时间突破对方防线薄弱处,然后由后续几个攻势完成包抄分割,最终将敌军逼迫至海岸线。整体而言,整个计划就像是后世闪击战的雏形。

鲁登道夫为“米歇尔攻势”准备了充足的兵力,德军第12,第2和第8集团军以及第7集团军的一部共56个师约95万人将参与此次攻势,这是自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首次在西线进行如此庞大的兵力调动。而他们面对的将是英军第3,第5以及法军的第3集团军共约70万人。

95万对70万:一战中的德国战车,最后的疯狂为何功败垂成(4)

德军“米歇尔攻势”形势图

进攻!进攻!

1918年3月21日凌晨4点,德军在一片晨雾中对英军第3与第5集团军侧翼发动突然进攻,数百万发德军炮弹在4个小时内倾泻到了英军阵地上。还在熟睡中的英军士兵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震懵了,虽然此前英军已经掌握了德军即将发起新的攻势的准确情报,但经历多年的消耗战和长达一年多的堑壕对峙,英军官兵普遍疲惫消极,加上美军有生力量的到来,使英军产生了一种坐吃胜利果实的思想倾向,官兵应战乏力,对从天而降的突袭几乎没有准备。

在攻势发动前,西线的协约国军队已经在前线建有经过改良的多重纵深防御工事,在实战中这种模式的工事能够依靠较少兵力最大程度的抵御敌军进攻。但经历多年堑壕战的德军可不好对付,他们针对这种防御工事设计了多种新式战术,比如在各参战部队挑选精干组织被称为“暴风部队”(Sturmtrupp)的突袭部队(Stoßtrupp),手持MP-18冲锋枪,卡宾枪以及手榴弹等适于堑壕作战的近战武器,对敌军防线薄弱处进行突袭渗透,比如被称作“炮兵华尔兹”(Feuerwalz)的炮兵战术,即针对敌军指挥中枢与通信据点进行简短而急促的射击,将其摧毁后紧急对其炮兵阵地进行轰击,最后攻击剩余的步兵阵地。可见无论是突袭部队还是炮兵华尔兹,这些中下层官兵研究出来的战术无不体现了鲁登道夫本人对速度与效能的追求。

95万对70万:一战中的德国战车,最后的疯狂为何功败垂成(4)

“米歇尔攻势”期间,向英军阵地突击的德军“暴风部队”

95万对70万:一战中的德国战车,最后的疯狂为何功败垂成(4)

德国在春季攻势期间首次运用了A7V型坦克,但因为投入数量太少而于战局没有任何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