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镜头中的“时代”与“方位”

2018-10-29 08:05:12 网络整理 阅读:189 评论:0

镜头中的“时代”与“方位”

镜头中的“时代”与“方位”

展览吸引了一批批观众驻足观看

朱宪民拍摄于1980年的《河南三代人》、王文澜拍摄于1991年的《上海光新路上班高峰期的自行车流》、王福春拍摄于1998年通辽至集宁列车上的《乡愁》……这些记录着时代步伐和百姓生活轨迹的图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观众驻足凝神。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本次摄影周以“影像:时代·方位”为学术主题,涵盖开幕活动、系列展览、摄影市场、摄影讲堂、特约活动等五大内容板块,包括66个展览、33场论坛、讲座和10余场推介活动,共计为市民带来31个国家摄影师的3047幅摄影作品及52个视频作品。

潜泳在百姓生活的河流里

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板块,“系列展览”包括学术主题展、重大专题展、“一带一路”专题展、国际学术邀请展、国际摄影周节推介展等数十个展览。其中,学术主题展“时代与方位:当代纪实摄影家作品展”汇集了我国40位纪实摄影师的800幅作品,它们以丰富的细节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据本届摄影周学术主持李树峰介绍,中国纪实摄影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40年来,一大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师“潜泳在百姓生活的河流里,,成为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提炼者”,他们的作品既有国人共同的关注、经历、体验和现实细节,也有柴米油盐熏染出的生命质感。“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成为社会公益工程的形象代言作品,而朱宪民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有意识地去拍摄黄河两岸的农村和农民,至今已坚持近50年,他凭借鲜活的现场表情和体态,集中为中国至少两代农民提炼和塑造了集体群像。”李树峰说,每位优秀的摄影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出发点和观察点,这是他们摄影的方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