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忆年|刘润和:河西走廊的那些“年”

2019-02-09 10:07:31 网络整理 阅读:132 评论:0

【编者按】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地域年俗迥异,“年”的背后展现给你的是一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史诗。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忆年”专题,讲述那些年,那座城,那个村庄,那些与年有关的人和事。

忆年|刘润和:河西走廊的那些“年”

澎湃新闻 龚唯 制图

一进腊月,就有了年的气息。河西走廊吹来的第一缕“年风”,是腊月初八过“腊八节”。《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初八,诸大寺做浴佛会,并送七宝七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各家是日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喝腊八粥,又名“灌迷魂汤”。据说喝了它,一年喜怒哀乐该忘的都忘了。

河西走廊属高寒之地,20世纪70年代,寺庙封门,僧人匿迹,“破四旧”破掉了腊八节,自然不可能有浴佛会,也不会赠送食物。河西物资匮乏,冬天无鲜果生蔬,连干果也紧俏,本来必具七味原料的腊八粥简化成二、三味,算是艰苦自足,蒙混过节。城里人移风易俗,已没有了“腊八”的概念。农村旧俗未改,却无法买到大米,便用麦子、蚕豆或刀豆煮粥,就着咸菜应付节日。

腊八后半月,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俗传司命灶君即日启程,上天报告各家饮食状况。灶王爷高兴与否,攸关来年生活,各家不敢慢待,送神竭尽全力。晚饭前,要为灶王爷做专用食品“灶卷子”——把发面擀成大圆饼,抹香油,撒胡麻盐,卷成手腕粗细的圆柱,再横切为小段,二三公分厚,放进一种叫“鏊”的平底锅里烙。炉火升腾,香味挤出鏊盖,撩起饥渴者的食欲。灶卷子出鏊,先摆上灶台“祭灶”,给灶王爷享用,祈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灶台上并无神像,灶王爷被熏黑的黄泥墙壁代替,附着蜘蛛网和灰尘,像是给祭献者的渺茫安慰。

大年一天天临近,县城仅有的几家国营商店年货陡然紧俏,木制柜台前挤满顾客,推推搡搡急着买货。顾客没有排队的概念,谁能挤到柜台前谁先买了走人。布、肉、烟、酒要凭票购买,有票的急,没票的更急。营业员被顾客指点着东奔西跑,身心疲惫。算盘噼里啪啦,手中钞票零乱,一脸的不耐烦。

标签:忆年 西北 年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