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明斯基时刻与金融周期

2018-06-04 22:37:11 网络整理 阅读:89 评论:0

编者按:明斯基时刻还有多远?金融周期背后隐藏着什么逻辑?传统经济学的谬论如何破解?而M2流转的奥秘又在哪?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原创文章——“明斯基时刻与金融周期”,以新宏观的全新理论探索经济现实。

明斯基时刻与金融周期

传统经济学排斥经济周期,边缘化明斯基,但被大萧条、次贷危机打了响亮的耳光,不得已姑且承认,由于无法洞悉其中机理,故解释漏洞百出。一方面看到房价、股票暴涨,就根据MV=PQ与M2/GDP高得出货币超发论;另一方面,当房价、股票暴跌,而M2/GDP仍然高,显然与货币超发论相矛盾。

新宏观指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谬误所在,合乎逻辑地解释明斯基时刻与金融周期,凸显创新经济理论的威力。

首先是MV=PQ公式应用存在两大问题:如何确定货币流量?如何确定货币流速?

传统经济学想当然地认为实体经济中流通货币M为M2,这是因为它符合人们表面上的认知,即个人的存款可以自由地从定期变为活期,..、或转账。

但是,这却是一大错觉,因为个体观察到的事实并非全部,它没有观察到,个体的存款可以自由流动背后是银行完成的,它存在一系列限制条件,即表层信息并不等于底层信息。

事实上,根据会计学可知,在资产负债表中,M2主体为存款,它是银行的负债,是无法流动的,只有资产才能为银行支配,而银行资产中大部分又为贷款,只有可回收的贷款才能流通,回收来的贷款表现为现金或超准,因此,实际流通的是现金与超准。

这里需要区分的一对概念是存款与储蓄,即有存款不等于有储蓄,因为存款可能当月花光,并无储蓄;存款可能是借贷他人的。

另外,有人误以为一元钱存款一次可以放出超过一元的贷款,只要不超出上限即可,这是对货币乘数的极大误解。事实上,一元存款一次只能放出一元*(1-法定准备金率)的贷款,多次累积的结果才是一元存款/法定准备金率。所谓的货币创造,实际为法准之外的基础货币多次流转的产物,它并没有使货币增加,而是累积了债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