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我看国货在海外(我看改革开放40年)

2018-09-29 06:17:44 网络整理 阅读:155 评论:0

我看国货在海外(我看改革开放40年)

今年4月,本文作者在山东胶州向阳小学访问时,与少年国学班的学生们在一起。

40年前英国市场上的中国货:被摆在商场不起眼的地方

1978年底,我到剑桥大学与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座谈交流,他会客室桌子上摆放的信笺、铅笔、橡皮等都是舶来货,而且来自不同国家,让我感受到英国大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

作为留学生,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原版书,但当时买不起新书,只能光顾二手店。有一次,二手店没开门,我就到旁边的商场转转。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令我这个书生眼花缭乱。我的目光一直在搜寻中国货,终于看到几架海鸥DF相机和十几种儿童玩具,它们被摆放在商场不起眼的地方,一副陈列很久的样子。听喜欢相机的朋友讲,上海产的海鸥DF相机的镜片可以与卡尔蔡司媲美,却卖不上卡尔蔡司1/5的价格。

30年前澳洲市场上的中国货:销售渠道不畅,竞争力不强

1989年至1994年,我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教育处工作期间,看到堪培拉市场上的中国货大多是工具、小型电机、衣服、鞋子。同样的工具,,如钳子、扳手、钢锯等,中国产的质量并不差,可能包装和外观上朴素一些,价格就便宜多了。同样是服装、旅游鞋,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的产品售价是中国产品的三到五倍。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头涌起“弱国无外交,国货应自强”那句话。听商务处的朋友讲,中国对外贸易起步晚,销售渠道不畅通,存在相互挤压的现象,竞争力很薄弱。

20年前美国市场上的中国货:走出低端市场,成为靓丽风景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来到美国工作。一场金融风暴让“四小龙”丢盔卸甲,而中国GDP以每年8%的增长让海外游子扬眉吐气。中国商品从服装、家具、箱包到通信设备、机械装备、新能源产品逐渐走出低端市场,占领高档商场,最终引领时代潮流,受到美国民众的喜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