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徐之凯评《审问欧洲》︱战火背后的人性拷问

2018-08-09 11:31:53 网络整理 阅读:69 评论:0

原标题:徐之凯评《审问欧洲》︱战火后的人性拷问

徐之凯评《审问欧洲》︱战火背后的人性拷问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258页,58.00元

“这不是今天大多数欧洲人想要记住的战争,也不是浩瀚的军事史和外交史料中所分析的战争”,二战东欧史著名学者诺曼•M•奈马克在序言中如此写道。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这部书,就如同作者伊斯特万•迪克的经历一般,刻画着欧陆社会人性在时代大势中的沉浮:“如果从二战中只看到了德国士兵征服欧洲,认为他们后来被同盟国赶走之后,欧洲人的生活差不多又恢复正常,那就错了——‘二战’时的欧洲,没人能全身而退,无论在哪里,个人都要面临效忠谁的艰难选择。”

如奈马克所言,这部书之所以特殊,便在于其中蕴含的强烈道德热情。在这部“二战史”作品中,伴随着二战进程展开的,不是将军元帅的纵横捭阖,领袖高官的政治决策,而是欧洲社会地图上一个个民族国家中的普通个体,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面对纳粹的威胁,犹太人的求助,同胞的愤懑,政客的挑唆,他国的宣传,到底该何去何从?

重构的战时记忆与复杂的“抵抗”

在战后回顾过往,战时的社会现实因素往往最容易被口号掩盖,在今天的欧洲,民族国家们纷纷通过历史话语重构着战时记忆:一些曾被侵略占领的国家,比如法国,以“抵抗史”支撑着国家重建的民族认同;而在旧日的侵略国,甚至德国本身,近年来也开始日渐强调自己同为战争受害者,而不仅仅是肇事者。而作者决心将眼光放回二战时期战线之后的欧陆社会,剖析占领者与被占领者、合作者与抵抗者之间的关系。

在人们普遍渴求中立、和平,主张消极应对的北欧、低地诸国,乃至贝当治下的维希法国,其社会与占领者的合作是既成的事实:“丹麦金发女郎和德国士兵手挽手,优雅的巴黎女子在德国军官陪同下现身珑骧赛马场,除了照片,还有占领者与被占领者初期也是合作顺利,这都让流亡政客的说法站不住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