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我国古代的水文站

2018-08-18 11:56:57 网络整理 阅读:204 评论:0

浙江省宁波市有一处古代测量水位的“平”字水则碑,属于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块水则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古时是平桥河所在地。该碑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明清两代续修,现存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但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重修的“平”字碑。1999年,考古发掘重现了水则碑旧貌,经重修后,当地政府恢复了平桥河,并与宁波城市中心的月湖水系相通,还原了历史原貌。

我国古代的水文站

宁波平字水则碑

这块水则碑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镌“平”字于石碑上。在当时,宁波城外各个楔闸视“平”字于水中出没情况而启闭:如果水浸没了“平”字,则应当泄水;如果“平”字出于水面,则应当蓄水。因水闸启闭适宜,当地百姓无旱涝之忧。在今天看来,水则碑利用平水的原理,达到体察灾情、民情,统一调度水务的目的,是今天的人们研究古代水利水文测量、城市排涝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我国最早的水则

什么是水则?水则是怎么来的呢?

水则,又叫水志,是中国古代的水尺,也就是古代观测水位的标记。“水则”中的“则”,意思是“准则”,通常每市尺为一则,又称为一划。刻有水则标尺的碑就是水则碑。水则碑通常被立于渠道的关键地段,它的作用就是观测水位变化,并用来测量水位,以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同时作为灌区农业灌溉配水的依据。

我国古代的水文站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其意为:禹测量土地,划分疆界,命名山川,带领众人行走于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我国最早的水则出现在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1)。当时,李冰修都江堰,用3个立于水中的石人观测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作为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的标记。李冰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意思是水位不能低于石人的足部,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如果水位低了,岷江来水量不够用,会出现旱灾;水位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否则会出现洪灾,需要从飞沙堰溢洪。只有当水位在石人的足与肩之间,引水量才正好满足农业灌溉与防洪安全的要求。

我国古代的水文站

都江堰用来观测水位的石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