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四千年前的夏朝都城究竟在哪里?(6)

2018-08-22 03:56:20 网络整理 阅读:172 评论:0

在笔者所绘实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护城河区域范围,至今仍然存在着数十个自然村庄,加上耕作的土地,规模是相当的巨大,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相当吻合。中心位置的御花园只有中国最高权位者才可如此称谓。中国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即是夏历,为夏朝时期形成,也许就是在西大沟旁的观星台,逐步形成完善成熟。深入四方胡中的半岛,现在名称杨河村,高大的地基完全为人工堆积,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倾宫遗址。倾宫里的酒池肉林,,需要酿造大量的美酒,而西边不远的酒坊村,也许就是专门为其供应美酒的酒坊遗址。官庄村的存在,也许就是为夏代标志夏历,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文官员的生活聚居地。现在被称为老城头的地方,可能就是夏台的遗址,是这个城址的最高处,靠近四方湖边,可以一览整个四方湖的湖光山色,夏桀与喜妹在此观览,一定美不胜收。如此大量的历史遗迹与夏朝历史故事描述高度吻合,不是夏桀时期的国都,还可能是什么时期的历史遗址呢?

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夏朝的历史陈述,怀远古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夏朝的众多历史事件,能否切合?一、古城遗址距离大禹所娶涂山氏的涂山17公里左右,距离会盟点20公里左右,大禹传承王位后,在涂山召集万国诸侯部落会盟。大禹从古城来此会盟乘坐马车也就一个时辰的距离,完全符合夏朝王者召集其下部落会盟的规范。涂山为方圆百公里内的最高标志,在当时情况下,便于远道而来的部落首领识别目标方向。二、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这也表明大禹与东方部落首领关系相当亲密,其国都当然不会与东方部落遥远。三、启统治期间,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说明启的联盟首领位置,最大的威胁来自东夷,启出国都就可以直接和东夷作战,古城遗址真符合这样的条件。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 ,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说明夏朝的国都与东夷部落相邻,才可能让后羿夺得了夏政。如果夏都在中原地区,中间众多的夏部落,不可能让后羿稳控夏政。五、少康之子杼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还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说明夏朝将都城设在怀远古城地区,侵害了东夷部落的利益,引起东夷对夏室的不满。六、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说明夏室的安定与动荡都与东夷部落关系密切,这种密切正是夏都与东夷在地域位置上的临近有关。七、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这段陈述是相当关键的,说明夏王朝的存在,完全是以东夷部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历史发展观中的中西部起源完全相左,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在淮河流域,更明确的说,在安徽省怀远县古城遗址建立起来的夏朝王都,才是中华现代文明的开始。在夏泄后开始,中华文明才开始向中国西方发展,在前期夏朝历史陈述中很少能看到中国中西部部落的相关描述。而现代形成的黄河文明主流观,也是在商周以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导致现代史学一直把寻找夏都的目标锁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真正是“声东击西”。笔者有理由判断,“四方”概念的形成,“四方湖”的名称来历,即源于此时期。八、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说明西方部落不在夏朝的管辖范围内,夏朝与西方的部落关系相当疏远,基本是以征讨战争的方式维持平衡。九、孔甲乱政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发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继位。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说明这些不再顺从的部落主要为东方部落,他们的顺从与反叛是夏王朝兴衰的标志,夏王朝是以东方部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十、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商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说明对夏朝忠心耿耿的部落来自于东方,对夏朝寄予希望的来自东方部落,为夏朝出谋划策的人士来自于东方部落。十一、后商汤起兵,夏桀挟妹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之山一道死去。说明在万般无奈情况下,起兵讨伐夏桀的商汤来自夏朝国都北方的东方部落。商汤从夏都北方进攻,夏桀失败后,只能向夏朝国都的南方逃命,而逃亡到了安徽省巢湖地区。怀远古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主战双方地理位置,在战争的发起地、战斗地与逃命地之间的地理逻辑关系。

四千年前的夏朝都城究竟在哪里?(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