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句句崇明乡音 连接着许多人的独家记忆

2018-08-30 18:23:49 网络整理 阅读:139 评论:0

上世纪60年代,两批知青先后来到崇明国营农场。一批是从市区衔道过来的,一批是从学校来崇的,他们的到来,为崇明8个国营农场从围垦后的一片盐碱地到各业兴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个年代,知青的到来,不仅为农场建设带来大量的人力资源,更是为农场开发带来了先进文化。不但带来了场容场貌的变化,更为当地人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语言上的融合就是当时知青与当地人文化上融合的一个缩影。说起当时知青与本地人之间交流崇明话,,还曾留下过不少趣闻。

一句句崇明乡音 连接着许多人的独家记忆

当年农场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因而使当时的农场语言呈多元化。当时从市区来的大批知识青年讲上海话,崇明乡镇来围垦后留下来的当地人讲崇明话,引进来的大学生、科技人员、..干部讲普通话,各种地方语言在农场里都能听到。举个例子,在那个时候,农业连队员工开大会,知青当书记、连长的,讲话时用上海话;崇明人当书记、连长的,讲活时讲崇明话;以后一批..干部当上连队干部的,开起会来就用崇明普通话讲。

当年,几十万从学校走出来的知青,他们从未接触过崇明和崇明话,他们刚到农场,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对崇明话感到十分新奇,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小赵是我当年在机耕队里的一名同事,他从市区刚来崇明不久,一次我带他到我家串门。我母亲见我带朋友上门,悄悄和我说,事先不讲一声,家里有哈(音同“蟹”)吃?好得有剥好的豆瓣要么弄点盐齑(音同“咸鸡”)烧烧!这几句为难责怪我的话被小赵听误解了,他忙拉住我母亲手说:阿姨,不要客气,有了蟹吃,就不要再烧咸鸡了。听了小赵的话,弄得我母亲十分尴尬。数年后,小赵说起这件事,多次表示了歉意。

由于对崇明话的理解不同,还差点闹出了安全事故,这也是发生在我们机耕队里一件真实故事。知青小屠,三夏结束在机库里保养拖拉机,当零部件安装完毕,小屠就问师傅,可以试开一下吗?由于师傅正一个人在后面装一只传动轴,故忙喊:噢开(不要开)!可小屠听了ok(好的意思),于是小屠上车发动了车,这可急死了师傅,又忙喊:“噢开!噢开!”

在农场外的小镇上,知青们在向乡下老伯伯、老妈妈购买鸡蛋和农副产品时,很乐意和老伯伯、老妈妈多交流,交易一次,总带来笑声一片。其后,这些故事甚至被文艺创作人员搬上了表演舞台。文艺演员演出的洋泾浜语调,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十分亲切。

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崇明年轻一代已经不会讲崇明本土语言。

其实,崇明话是很好听的,一句句乡音连接着许多人的故乡记忆。保留乡音,保留崇明话,才能更好地保留住大家心目中的那份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