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孔子主张以仁治国,但他以大司寇摄相仅7天,便下令诛杀一人

2018-09-04 14:57:54 网络整理 阅读:176 评论:0

一说起孔子,无数人免不了肃然起敬,孔子的影响力巨大,他在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他开创的私学,更是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平民百姓也受惠于教育,从而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故孔子享有“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美誉。

孔子主张以仁治国,但他以大司寇摄相仅7天,便下令诛杀一人

但就孔子生活的年代而言,孔子的“仁政”主张并不为各诸侯国所接纳,孔子一生游说四方,但处处碰壁,其政治抱负终难以施展。那么,孔子是不是从来没当过官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孔子当过官,甚至当过大官。而且还杀过人,杀的还是很知名的大臣。在《史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这段话翻译如下: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是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史记》对此事记录如此简约,似乎看不出孔子为何要诛杀少正卯,但可见确有其事。那到底素来主张以“仁”治国的孔子,为何代理摄相仅仅7天就要诛杀大臣呢?

孔子主张以仁治国,但他以大司寇摄相仅7天,便下令诛杀一人

这事在《荀子·宥坐》一书中得以详细解答。为何孔子要诛杀少正卯呢?该书如此描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通过这段话,我们明白了,原来孔子要诛杀的这个少正卯犯有五大罪过: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也就是这五种罪,一是内心通达明白却..不正;二是行为邪僻而顽固不改;三是言论虚伪而能言善辩;四是专门记诵一些丑恶的东西而且十分博杂;五是专门赞同错误的言行且进行润色。试想,只要有其中的一种罪名,就难免不被君王所杀,而少正卯这五恶兼具,小人中的奸雄。如果任凭他聚众滋事,发展反对势力来对抗鲁国国君,鲁国的处境就会很危险。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果断诛杀这个恶人,,维护了鲁国的社会稳定。

孔子主张以仁治国,但他以大司寇摄相仅7天,便下令诛杀一人

由此可见,孔子诛杀大臣和他所主张的“仁政”治国、“仁爱”思想并不矛盾。除恶也是为了扬善,诛杀坏人实际上就是保护了好人。联系到最近“昆山反杀案”的最后公正判决,大快人心。实际上也体现了除恶扬善的正向价值观引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