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局势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挥,2000多万囚犯成了国家栋梁(2)

2018-09-19 12:57:45 网络整理 阅读:57 评论:0

斯大林在二战中发明了一种名为“看不见的师”的制度,即在一个编制里,营级以上干部都有两套副职,一旦部队需要扩充,其中一套被拎出来,只要兵源到位,立马就能组建一个完整的部队。得益于这个制度,苏军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变出”部队,让德军感觉苏军越打越多,被耗得焦头烂额,十分绝望。

局势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挥,2000多万囚犯成了国家栋梁(2)

不过,即便是有了框架,这些凭空多出来的部队归根结底还需要由士兵来填,在苏军巨大的损耗下,如何保证兵源补充及时呢?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无奈之下,苏联高层盯上了一批身份非常特殊的人,他们就是监狱里的囚犯。众所周知,从政权建立开始,苏联内部就不太平,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数以百万计的苏联人被投入监狱;在苏联高层的号召下,他们被临时释放出狱,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卫士。有朋友可能问了,虽然囚犯中有不少人以前就是军人,但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能有多少战斗力?

实际上,这些囚犯构成复杂,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之前都是职业军人,战斗力不可小觑。我们来举个例子:1945年初,苏军第123惩戒营在维斯瓦河-奥得战役中,直接迎着德军火力冲锋,硬是击穿德军防线。此战下来,原本满编为670人的第123惩戒营,只有47人得以幸存。被俘的德军士兵被吓得不轻,直言从没见过第123惩戒营这样不要命的打法,此役也因此被称为“靠尸体驮过维斯瓦河”。

局势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挥,2000多万囚犯成了国家栋梁(2)

在经典战争大片《兵临城下》中有这样一幕:刚刚应征入伍的动员兵被列车拉到前线,冲在最前边的士兵分配到了枪,后面的士兵只发到了弹夹。当前排士兵阵亡后,后排士兵捡起枪继续冲锋;这些动员兵背后还有随时开枪射击逃兵的监督人员,这样的作战方式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士兵与炮灰无异。实际上,这样刻画苏军绝对存在较大的偏见,但由囚犯临时组建起来部队曾经遭遇过类似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