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董元奔‖苏轼:吃出杞菊的况味

2018-10-03 08:14:44 网络整理 阅读:68 评论:0

原创文/董元奔

董元奔‖苏轼:吃出杞菊的况味

赋是汉代的代表性文体,西汉前期主要是大赋,西汉后期和东汉主要是抒情小赋和咏物赋。苏轼善做小赋,且抒情与咏物相结合,比如其熙宁八年(1075)于密州刺史任上所作的《后杞菊赋》只有二百多字,就是一篇精彩的抒情咏物小赋。

苏轼被免去京官,外放到到密州任地方官,是其卷入新旧党争的结果。密州期间,苏轼的生活非常清苦,常常为一家老小的衣食忧愁,《后杞菊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唐末陆龟蒙家贫,粮食不足食,乃以枸杞和菊叶佐食。枸杞的嫩芽和新生的菊叶吃了也就罢了,即便五月枸杞枝叶老硬,秋末菊叶开始枯黄了,他还要吃。苏轼就是效仿陆龟蒙的。

这篇小赋分为两段,前一段是以密州通判刘廷式的口气问话,后一段是苏轼答话。问话谓苏轼身为地方官员,日理万机,却有饮食之忧,尚不如古人井丹。井丹尚不食沛公供应的麦饭、葱叶,苏轼却愿意吃枸杞、菊叶,刘廷式不解。答话谓只要填饱肚子,没有什么贫富美陋之别。以问答的方式写赋,始于屈原,也是汉赋风行时候的惯用写法。

作为咏物抒情小赋,这篇赋重点在于抒情而非咏物,作者并没有描绘杞菊作为食品的做法和味道,而是别有所指。在问话中,刘廷式所问的问题并不是杞菊的做法和味道,而是苏轼为什么沦落到举家配以杞菊为食材的地步,这其实表达了苏轼对自己遭受朝廷当权派打击的不解之意和不满之情。在答话中,苏轼自解自劝。“人生一世,如屈伸肘”,糠核反而瓠肥,梁肉也许黑瘦,而食肉者和食糠者“卒同归于一朽”。苏轼还以古人为例表现了安贫乐道的豁达胸怀:“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当代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贫困已是不大可能了,但是,其他各种挫折还会遇到的,诸如事业逼仄、工作阻力、家庭矛盾、亲友误解、旅途困顿、小灾大病等等,我们应该以苏轼的食杞菊的精神来鼓舞自己,化抑郁于淡然,融郁结于豁朗。

董元奔‖苏轼:吃出杞菊的况味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1971年生于苏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江苏省知名辅导工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