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蒲城清代考院:再现科举考试历史原貌(3)

2018-06-07 07:45:06 网络整理 阅读:169 评论:0

“古代高考”怎样防作弊

如果把当时科举考试按其等级划分的话,那么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殿试,而处于最基层的则是县试,通过了县试,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和院试,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统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院当时主要举行的便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蒲城清代考院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考童生出秀才的地方。

“科举考试是古代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而作弊最常见的方法便是夹带了。”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讲解员高敏说,夹带俗称小抄,古代考生将《四书》《五经》等考试用书变小,然后把字压缩,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带入考场作弊。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里就有一件很特殊的文物——“夹带”。这副夹带长70厘米,宽8厘米,它是用老鼠的胡须蘸着油墨写成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直接挂钩,作弊现象更是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的公平性,考试管理制度和考场纪律尤为关键。”高敏说,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处分科场作弊者等措施。为了减少贿买考官,在武则天时期曾设立“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粘贴遮掩住,以避免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后来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这种方式则是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送往评级,以防批卷者辨认出考生的字迹等。

“壬子科场奇案”佐证蒲城学风极盛

蒲城清代考院也是蒲城教育昌盛发达的重要标记。据记载,清雍正年间,震惊全国的“壬子科场奇案”就发生在蒲城。那时金榜传来,蒲城学宫门前的报录炮连响5次。知县朱闲圣特别高兴,因为知道省上乡试中蒲城有5名中举。可是接着10次报录炮响过,朱知县非常惊疑,后又传来4次炮响。朱知县拍拍耳朵,一个县中一两个举人就够荣幸了,本县这次一次高中14名,可能吗?于是忙到学宫门前查问,得知确实全省中举18名,蒲城竟占了13名,而且还有一名副榜,人称“十三个半”。

然而,一些落第考生怀疑有弊,联名告御状。雍正帝阅状大怒,责成礼部尚书查办此案。办案人到蒲后私访数天,毫无收获,心情烦躁。傍晚,他们散步在城内大街小巷,但见万家灯火,耳闻书声琅琅。叹道:“怪不得唐明皇称蒲城为藏龙翥凤之地也!”兴奋地边走边谈,直到后半夜,发现灯火不减,书声不断。礼部尚书恍然大悟:“蒲城学风极盛,原来如此。”尚书回京后不久,朝廷传来圣旨:朱闲圣治蒲城有方,钦赐“礼仪之邦”匾额一块,升任六品道台。

“目前考院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蒲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缅怀先驱,教育后代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李亚茹说,作为清代考秀才的地方,考院见证了千千万万学子寒窗苦读的艰辛历程,目睹了他们榜上有名时的春风得意,而今,这里作为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考院童生场所,肩负着宣传、教育、传承历史、传播文明等重要职能。

本报记者赵争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