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晚清宰相为何尸谏道光?原来是为了实现对林则徐的承诺

2018-11-22 20:43:48 网络整理 阅读:168 评论:0

历史上扬言要尸谏的忠臣不少,其中大多数也确实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但最后真正做到了的,却也屈指可数。在清朝,出现过两次大臣尸谏,且均为..,一位是这里提到的王鼎,另一位是同光年间的吴可读。吴可读的故事我们留待以后再展开讨论,此处不赘。

王鼎尸谏的故事,除了《清史稿》的官方记载外,还有许多掌故笔记,如《郎潜纪闻》《庸庵笔记》《异辞录》等都对此事有所提及。在不同版本的故事中,对事件细节的描述略有差异,但王鼎自尽的原因,大体上是一致的:其根源在于王鼎反对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向英国人屈辱求和,而导火索则是王鼎力争撤销对林则徐的流放的过程中,道光一直所采取的不理睬态度。

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通商战争”,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战争的目的进行了美化,掩盖其对华倾销鸦片大发横财的丑恶企图。

鸦片流毒对近代国人贻害之深,,实在罄竹难书,在道光中叶时,部分有识之士便提出了禁烟的主张,其中以林则徐的反对声最为激烈,上疏道光称:“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晚清宰相为何尸谏道光?原来是为了实现对林则徐的承诺

一开始,道光非常认同林则徐的观点,命他为钦差大臣驰赴广东禁烟,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就是发生在此时。英商利益受损,那号称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英国人,却动用了野蛮的武力相威胁。战端未启,朝廷中已经分成了战和两派,主战派以林则徐、王鼎等为代表,主和派则以穆彰阿、琦善等为代表。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使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交流中断了太久,就连清廷中比较有见识,且在一线作战的林则徐,都还以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遑论其他人。在信息不完备,对外部的世界不了解的情况下,道光帝只能不断在战和两端游移。

道光最初支持主战派,但随着英舰沿海岸线北上,可能威胁到京畿安全时,道光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迅速倒向了主和一派。

晚清宰相为何尸谏道光?原来是为了实现对林则徐的承诺

站在道光的立场上看,敌人的力量是未知的,这场国运之战他输不起,所以不敢赌。战争的结果,是清廷付出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为代价,与英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