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勾践、夫差、叔梁纥、荆轲怎么春秋战国时期名字那么奇怪(2)

2018-11-30 10:00:36 网络整理 阅读:64 评论:0

春秋用名与我们现今不同,一些有地位、有领地的人,喜欢把氏放在名字里,而不带姓。一般女子名字里才会出现姓。但氏又不稳定,经常随着这个人的封地、官职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晋国元帅先轸,他又叫原轸。轸是名,而先、原是氏。他先封于“原”这个地方,所以称原轸,后来又改封于“先”这个地方,故称先轸。

当然也有喜欢在名字里不用“氏”命名的,可又不能用“姓”,因为“姓”在女性里用的多,该怎么办呢?古人第二种起名的方法就是以“名+字”的方式,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他的字,纥才是名,这就是把名和字连称的。

所以,典籍里他们的名字千奇百怪,这是一个原因。

勾践、夫差、叔梁纥、荆轲怎么春秋战国时期名字那么奇怪(2)

春秋战国语言不一

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方面并不相通,因此有些人名被载入典籍里是音译而来的。比如勾践、夫差、要离、这些人。举个例子:

楚王的弟弟鄂君子析在河中游玩,船上钟鼓齐鸣,荡舟者是一个越人,于是他就唱了一首歌,是什么样的歌呢?他唱道:“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 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子析说这是什么语言?于是就找来一位翻译。这位翻译道,他唱得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诗歌。

在当时,吴、越都属于百越,是越人,有着自己的语言,与华夏截然不同,那么后来书文记载时,名字自然要被音译或者翻译后,所以我们有时看到奇怪的名字,或许就是音译而来。

其实想想,并不意外,毕竟在那个时代又没有普通话,各国之间的方言应该无异于今天像中英这般交流。

勾践、夫差、叔梁纥、荆轲怎么春秋战国时期名字那么奇怪(2)

姓氏的逐渐发扬

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奇怪的名字就越来越少。到了西汉,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再显现。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统称,从此,“姓氏”之称,自太史公起合二为一。

到了后来,中华姓氏逐渐被先辈们梳理、归纳,这些姓氏大多沿袭至今,成为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

提句题外话,,读者朋友们觉得春秋战国时的名字好听么?比起现在的家康、红旗、钢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