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苏州片”:“伪”与“好”不矛盾

2018-06-17 01:14:17 网络整理 阅读:216 评论:0

“苏州片”:“伪”与“好”不矛盾

《中国美术报》第112期 艺术财富

“苏州片”:“伪”与“好”不矛盾

【编者按】“伪好物”一词源自北宋米芾(1052—1107)对一件传为钟繇(151—230)《黄庭经》的评价。他认为这件作品虽然是唐代摹本,然而因临写极佳,遂以“伪好物”称之,肯定这件摹本的艺术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展以“伪好物”为题,呈现一批制作于16至18世纪、与苏州风格相关的高水准伪古书画作品。这类冠上唐、宋、元、明书画名家头衔的伪作,无论品质精粗,在近代笼统地被称为“苏州片”。由于它们被视为赝品,虽然大量存在于公私收藏中,却长期遭到有意的忽略。本专题希望通过对“苏州片”话题的讨论,揭示对于“苏州片”应如何认知。无论是市场还是学界,“苏州片”也许并不应因其“伪”的属性,在传统“是非观”的笼罩下而被一杆子打倒。它的价值因为时空的交替、语境的转换,也到了应该进行重估的时候了。

“苏州片”:“伪”与“好”不矛盾

(传)张择端  清明易简图(局部)  此作虽载有“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款,但画中屋宇形制不见于北宋,青、绿、朱色则为“苏州片”中的常见组合,加上钤有王世贞等人伪印,故推测此作应是明代后期仿品

台北特展:解读何为“伪好物”

2018年4月1日至9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伪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纪‘苏州片’及其影响”特展,展出作品48件。题材缤纷且为数众多的“苏州片”,反映出明末清初“古物热”与书画消费蓬勃的情况,也提醒着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些“假画”。

“苏州片”原本属于商业性的仿古书画,由于数量上的优势与不可忽视的流通量,反而成为明中期以来信息传播、古代想象与建构知识的重要载体,甚至成功地进入清代宫廷,直接影响到宫廷院体的形成,对绘画史的发展具有前人未曾关注到的重要性。

“苏州片”:“伪”与“好”不矛盾

(传)仇英  画长信宫词

标签:苏州片 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