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清走向灭亡的那几年,一场失控的改革,历史书上少有提及!

2018-06-23 02:39:40 网络整理 阅读:131 评论:0

自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历史书上关于这十年向来是简略的带过,似乎自从八国联军走后,大清就稀里糊涂的慢慢就亡了。而事实上,在这短短的几年间,清政府其实做了一系列变革意图让国家振作起来,毕竟遭受列强轮番地欺凌后,岂会毫无奋起之心呢。只是这场变革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到底清政府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又失败了呢?

大清走向灭亡的那几年,一场失控的改革,历史书上少有提及!

自八国联军与清政府订立了墙下之约后,以慈禧老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这个国家必须做出改变了。于是清廷下旨各方督抚,上言变革之法,不过各方尚不太积极,因为大家都知道此时形势尚不具备。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并最终以..的胜利告终。这一事件大大震动了全中国。要知道,中国刚刚才在几年前的甲午战争中惨败..。如今一看,欧洲的俄国居然也打不过..。仔细一看,俄国是专制制度,而..是君主立宪制度,于是举国上下皆认为立宪强于专制。一时之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

而此时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心里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来慈禧对于立宪是不太赞同的,那可是康有为搞的那一套,难道再搞个“戊戌变法”不成?然而,立宪的形势似乎不可逆转,再不变革恐怕大清江山都要不稳了。而后慈禧了解到实行君主立宪,爱新觉罗的皇位并不受影响,可以世袭罔替。这样,老太后便下定了决心搞立宪了。随后五大臣出洋考察,一年后归国,上书提出立宪的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于是清廷决定实施立宪,并提出了九年的预备立宪(仿照..)。

大清走向灭亡的那几年,一场失控的改革,历史书上少有提及!

立宪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搞起来了。如设立考察政治馆,设立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等等。一些立宪国家的机构纷纷也在中国设立,局面似乎一片大好。1908年,慈禧去世。清廷的大权转移到了溥仪生父载沣的手上,不过立宪运动并没有停下来,甚至越来越快,毕竟载沣相比慈禧更“激进”。然而,问题马上来了。本来清廷制定的预备立宪是九年,可谘议局成立后没多久,议员们就觉得时间太长了,各省代表纷纷请愿缩短立宪期,速开国会。一开始,清廷不允。无奈三番两次的请愿,而且人数越来越多,最终清廷让步,将立宪期改为5年,并在1911年成立了内阁。不料内阁名单一出来,举国哗然。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样一来,国人立宪希望破灭,支持清廷的立宪派如梁启超等人也大为不满,而革命热情也愈加高涨。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大清走向灭亡的那几年,一场失控的改革,历史书上少有提及!

一百多年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当年那场立宪变革。其实清廷也并非一无是处,如九年的预备立宪期,内阁人员等等,理性上来说这些是合理的,要想从一种政体平稳的变成另外一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是当时的大环境或者说是民意,他们对现状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迫切的希望迅速做出改变以至于往往事不能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