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宋鸿兵:痛定思痛,研究印度药业发家之路,启示中国医药转型升级(4)

2018-08-03 10:30:12 网络整理 阅读:110 评论:0

印度的婆罗门把这个问题琢磨透了,他们认为,关键就是必须掌握原研药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特征溶解曲线。这些特征曲线就好比药物的指纹,如果能在体外精确模拟原研药的全部特征溶解曲线,那么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也必然相同,即药效高度一致,这样就不必再做成千上万次的人体试验了。

因此,印度的婆罗门把破解原研药的各种特征溶解曲线作为仿制的靶心,然后确保生产工艺流程能够准确命中这个靶心。

从1970年到2005年,婆罗门用了35年的时间来反复推敲仿制药的各种诀窍,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使得他们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全部特征溶解曲线上表现得高度一致。

宋鸿兵:痛定思痛,研究印度药业发家之路,启示中国医药转型升级(4)

应该说,在这方面印度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他们在西方新药上市的9个月内,就能推出高质量的仿制药,其仿制能力与中国的电子工业不相上下。

除了时间优势,人才优势,工艺优势,印度仿制药还有一个重大优势,这就是市场优势。印度国内市场长期没有西方制药巨头的压制。印度的专利法直到2005年才与国际接轨,从1970年到2005年,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西方制药巨头基本放弃了印度市场,这使得印度的婆罗门能够有充分的机会不断优化仿制工艺。

在国内竞争中,最优秀的企业必然赢得最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进一步投入研发。印度的制药巨头在研发投入上已经达到总收入的15-20%,与西方制药巨头旗鼓相当。

2005年之后,当西方巨头们重新回到印度市场时,发现与印度本土的制药高手过招,在生产技术上已经占不到太大便宜了。

宋鸿兵:痛定思痛,研究印度药业发家之路,启示中国医药转型升级(4)

中国改革开放比印度更早,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比印度更深,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搞合资制药,本土制药公司在毫无缓冲的情况下被西方制药巨头直接压在了市场的底部,结果造成数千家制药企业在极为有限的市场空间里苦苦挣扎。

失去了市场份额也就丧失了利润,没有利润就无法优化工艺,提高竞争力。中国仿制药产业在极端不利的市场条件下,丧失了与印度仿制药争夺世界市场的机遇。

那么印度药又是如何占领全球市场的呢?对中国制药又有哪些启示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