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老子之“道”的哲学意味(3)

2018-09-09 06:27:43 网络整理 阅读:130 评论:0

《史记》中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莫知其所终”五字将老子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风霜中。

他是谁?从哪里来?住在哪里?又往哪里去?这些问题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老子无需向世人证明什么,更无意留下任何痕迹,只是巧合,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而已。

而这短短五千言,却涵盖了太多妙义。几千年前过去了,直到今天,东西方研究老子与《道德经》的人和学说一直不断,而人们渐渐发现,老子的思想越是研究越使人通透,越是使人抛却了寻常烦恼,获得了生命层次的觉悟,从而使人生更加幸福和快乐。

老子之“道”的哲学意味(3)

老子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天地和万物。道,是清静而无为的,它可以体会,却不能看见;它可以传授,却不一定被领受。

白云先生认为,“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应人,管子商君申子韩非法家思想,强调的则是应事。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织。那为什么三家又会出现长期的互相非难呢?

道非儒,以为其做作刻意。儒非道,以为其事天有余,应人不足,天生天杀虽道之理也,可是看到世道崩坏人为草芥,,作为儒家怎么能坐视不管呢?儒非法,以为法家冷酷无情,赤裸裸的绩效主义万岁,讲绩效不讲人性。法家非儒家,则认为儒家老把社会想得那么情意绵绵的,对解决实际的问题有价值有帮助吗?

标签:老子 哲学 意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