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念卷”凉州即将消失的年俗

2019-02-09 07:35:11 网络整理 阅读:112 评论:0

70年代末,那时家家都养着一头或两头的毛驴或骡子,每逢夏季这些牲口吃的草几乎就是我们每天必完的任务,于是放学后便背起背篼,拿一把小镰刀约上年龄相仿的同伴去地埂边割草,等背篼满了回家将这些青草倒入牲口用的槽内,便能舒舒服服地吃几碗面条或是拌汤,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正是玩味十足的年龄,当太阳慢慢没入西山,夜色即将来临时,我们总是打听哪里放电影,如果周边十几里地的村子放电影,我们绝不放过,一大伙人立刻赶去看电影,记忆深刻地有《小刀会》、《看不见的战线》、《南征北战》等等,但看电影的机会一年也就那么三四次,而熬夜的多半活动就是“听卷”......

“念卷”凉州即将消失的年俗

那时下条村流行“念卷”,“念卷”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它集古典文学、敦煌音乐变体于一身,是一种流传久远的说唱艺术。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李旬(笔者称他大太爷),他精神矍铄,身材高大,流着一缕黑黑的胡子,属老者中读书识字的佼佼者,每当夜晚闲暇之余,村里人不管春夏秋冬大多时候都到他家中去听卷,称他为“念卷大师”,老者们一个个被请到炕上盘腿而坐,热情地大太太总是提着一壶浓浓的茶,给老者每人倒上一碗放在炕桌上,我们这些孩子们感觉去得迟了就自己提一个小板凳放在地下静坐细听,李旬老人声音洪亮,念卷娓娓动听有声有色,有时候人们被卷中的情节所感染,眼里总是悄悄地流着泪水......

“念卷”凉州即将消失的年俗

尤其是在冬闲的长夜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少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把李旬老人请在家中,他老人家念卷讲究颇多,念卷前要洗手、上香,如果是借了人家的卷本,要说“请宝卷”,这时家人将他恭请与炕头的最中间入座(农村人的礼貌意示对老者或长辈的尊敬),,他上炕端坐后慢慢将一个..打开,取出卷本一场念卷的娱乐活动随之展开,其他人围坐在他的周围倾听宝卷,若遇腊月有的人家为准备年货,乘此机会还要捏栀子,这时家里人便给参听者每人发一个小碟子,中间放一盆栀子面,让他们即听卷又捏了栀子正是一举两得。我们李氏家族中有一位擅长拉二胡的我的当家子爷爷李文焕,他的二胡演奏在村里来说也没人与他相比,公社里每逢大型地文艺汇演总是请他去伴奏,新老歌曲只要人能哼出旋律,他便能拉出动听的音符,所以谁家念卷他也是被请之一为李旬老人伴奏。李旬老人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加之李文焕爷爷的二胡伴奏,念卷的气氛总是那么浓那么动听,老人家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之为“喝佛”,气氛欢乐融洽。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有《四姐卷》《红罗卷》《紫荆卷》《白马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其中,反映解放前古浪遭遇大地震、大饥荒的横梁、干城等山区农民上中卫、宁夏逃难辛酸的《救劫卷》等等。我们所听到的卷本中,都贯穿了传统道德推崇的忠孝节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的苦难和折磨,直至最后得到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行善积德,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标签:越过越红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