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产业链协同何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2)

2018-06-28 18:16:33 网络整理 阅读:163 评论:0

没有技术、没有生产线、没有管理经验,这就是大多数新造车势力的现状。

2018年是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元年,但同时也将迎来洗牌的初级阶段。今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收紧,对续航里程和电池能量密度都提高了补贴门槛。这对很多以生产低端廉价纯电动车的新造车势力来说影响巨大,那些缺乏资金、难以及时进行技术革新的企业可能会因此被淘汰。

新造车势力一拥而上,势必会加速市场的饱和,现在那些产品力低下、靠着低价打动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将会彻底失去竞争力。优胜劣汰的戏码,将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愈演愈烈。

痛点难除 难在哪里?

实际上,威马本次“躺枪”,不仅为正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车企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了造车新势力在面对零部件供应商时的不少“难言之隐”。

在一些零部件企业看来,缺少技术积淀的造车新势力,实力远不如传统车企。有零部件供应商直言,“在造车新势力中,具备生产、采购体系控制能力的不到30%。”正是由于许多新创造车公司在工程设计、生产和配套体系等方面存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有的甚至提供不了零部件设计图纸,而传统车企会向供应商提出具备参考性的目标和建议),这一方面令新车企在制造工艺等方面难以把控,量产频频受阻;另一方面也由于在模具开发、验证等方面过于依赖一级供应商,更使其缺乏博弈的资本,从而导致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造车新势力身上。目前,新能源整车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有三种形式:

其一,是整车企业完全依托外部技术和零部件供给,自身没有关键性控制领域,更多是一个组装车间;

其二,是整车厂走内部封闭路线,大而全小而全,风险是缺乏专业深度和规模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