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安乐哲:翻译中国经典的“洋教授”(3)

2018-05-24 06:14:57 网络整理 阅读:161 评论:0

入学后不久,室友送给他一本英文版《四书》。这是安乐哲第一次听说孔子,他一下子就迷上了。若干年后,回忆起这一充满意义的时刻,安乐哲笑着告诉笔者:“这是我决定毕生研究中国哲学的开始。”

后来,他师从哲学家劳思光学习《孟子》。这位长他20岁的学者一袭长袍,清癯矍铄。老师身上中国传统士人的气度与献身哲学的热情,让他深深叹服。

“如果说我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了一点中国哲学,那么我从周围人身上学到的要多得多。”安乐哲告诉笔者,刚到香港时,他对中国人之间与西方完全迥异的相处方式非常感兴趣,彼此关爱的人情关系让他见证了中国哲学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模样,“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活的传统。”他深情地说。

第二年夏天,安乐哲启程回国。走时,手里捧着一本刘殿爵先生翻译的《道德经》。他的学术理想逐渐变得清晰且坚定,那就是专注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巧合的是,几年后他成功拜入刘殿爵门下,成为一名哲学博士。刘殿爵是伦敦大学首位华人中文讲座教授,他翻译的《道德经》在全世界广受欢迎。

回忆起刘先生的教诲,安乐哲至今感慨万分。“第一天上课时,他就劈头问我:‘《淮南子》你读过几遍?’我支吾地回答:读过吧。他面带愠色地说道:‘仅此而已吗?’”

刘先生主张阅读原始文献,对脱离原文的浮泛讨论心存反感,这对安乐哲思考如何研究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跟着刘殿爵扎实地研习,多年后,安乐哲在夏威夷大学当老师,刘殿爵转去香港大学任教,两人仍在暑假的几个月里,蹲在刘先生的书房中,一遍遍研读《淮南子》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年香港同学张敏仪从《论语》中挑出这一句,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安乐哲,既谐音他的英文名字,更代表着哲学即是快乐的意思。没想到,这成了他余生的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