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最是长相忆:四川北路的文化记忆(2)

2018-09-29 18:47:57 网络整理 阅读:164 评论:0

城市随岁月而变迁。从后来风暴初起,至春风骀荡的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与四川北路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是的,我在此安家了。住房是妻子单位分配的, 在四川北路末端的润德坊,那是一种很典型的旧式石库门房型,按原来设计是一门一户,但在一个号中却住了四家。进门有一个小天井,墙边有水斗,是底楼人家用的,底楼的一间厨房已被底楼住户独用;二楼亭子间住的是一对新婚小夫妻,吃喝拉撒全在贴隔壁娘家;三楼有一对老夫妻住着,在二楼拐角处的一小间, 是他们家厨房。我们住二楼,房间顶好,但搬来后发觉公用部位皆有归属,这种归属无形之中也就有了正当性。民以食为天,后来我们不得不在二楼过道处也装了煤气,这自然给三楼人家上下带来不便,但他们也无奈地接受了。然而这里人家最苦恼的却是没有抽水马桶,每天清晨都被清晰的“倒马桶”声惊醒。不过,在那时我们有了这个家就一切都好,这些缺欠就都不在话下了。在润德坊,我们足足住了18年。平头百姓,市井生活,印象深的可记下几件——买米。当时还需购粮证,粳米每月限量,得到定点的多伦路粮店去买,自带米袋。我每次买30斤,限购的粳米与籼米由店员搅和,装满一布袋,肩上一扛就回家了——当时我力气也蛮大的。

购物。去四川北路南端的中百七店,经现今沪上年轻人都知晓的甜爱路,越长春路、海宁路就到,这家总能满足我各种购物需求,所以很少去南京路或淮海路的店。

泡开水。同心路口有家老虎灶,要先买好竹签子,我通常打两瓶开水。因为用过一阵煤油炉,烧水不便,便去那里泡开水,自装了煤气之后就不用再去老虎灶泡水了。

看病。儿子出生后,既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增添了不尽的劳累。孩子体弱常发热,我们就抱着他去四川北路(近横浜桥)的第四人民医院(现为市一医院分院) 看病,因为常常要挂水,有时忙活一个晚上都不得安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