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工开万物》:文化与科技共襄盛举

2018-12-21 12:15:39 网络整理 阅读:116 评论:0

《工开万物》:文化与科技共襄盛举

今年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正式面世 30 周年,由德国著名学者薛凤 ( Dagmar Schafer ) 研究的《工开万物:17 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可谓精品,从已出版的全部 180 多本著作中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写的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科技与文化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书中记载了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知识信息与生产技术,被西方学者誉为 "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然而,德国学者薛凤的新作《工开万物:17 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重新从文化与科技共襄盛举的角度来定义古代中国,从文化承载来认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她认为,与其说作者宋应星是一位科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思想家。

本书以《天工开物》为切入点,与宋应星同一时期完成的《论气》、《谈天》等论文对参,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以及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与影响。

薛凤独辟蹊径地提出:" 记录传统工艺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天工开物》中描绘的宇宙论——在工艺和技术的背后,蕴藏着世界的普遍性原则,展示了一种宇宙秩序。这是宋应星和其他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

作者逐一勾勒了促使宋应星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了 17 世纪的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它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然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

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作者简介:

薛凤 ( Dagmar Schafer )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已出版的著作有《皇帝的丝衣:明代的官营丝织业》 ( 德文版,1998 ) 、《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 ( 与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合编,中文版,2012 ) 、《知识文化:中国历史上的技术》 ( 主编,英文版,2012 ) 等以及论文多篇。

译者简介:

吴秀杰,自由译者,旅德社会人类学学者,,博士。主要从事德语、英语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汉译工作。白岚玲,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标签: ZAKER 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