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张昌平:从五十年到五年——曾国考古检讨(5)

2019-03-15 03:26:41 网络整理 阅读:115 评论:0

从逻辑上讲,出土资料中的曾国自然会与传世文献中的鄫国关联。出土文献中的国名对应于传世文献中的国名,往往加有邑旁,如奠作鄭、寺作、朱作邾等等。曾,就是后世所写的鄫,从字形的变化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在早期学者的讨论中,的确也是这样看待的。传世文献记载最清晰的鄫,是姒姓的山东之鄫。晚清阮元首次将曾伯簠识别为这个山东鄫国之器,其后学界均将没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曾国青铜器归入山东之鄫。当1966年苏家垅发现成组曾国青铜器,当代学者也仍然是顺沿这一思路,以苏家垅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排除山东鄫国,并以缯势力强大且邻近南阳之申,而定位曾为灭周之缯。当然,随州季氏梁出土戈铭文显示曾大攻尹季怠为周王孙,说明曾为姬姓,这与传世文献中的姒姓缯国明显不合,因此曾为灭周之缯的看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学界所摈弃。

曾国和随国是否是同一个诸侯国,是曾侯乙墓发现后学术界近40年来争论不断的热点话题。而在此之前,曾国和随国原本是两个并无关联的周代诸侯国,,历代史家从未就曾国与随国的关联进行过讨论。曾随合一之说,认为曾国在国力、存世时间、地理位置、族姓、以及与楚国关系密切等特征上,与随国吻合。这样的结论并非是从传统的历史地理视角或地望、或源流地进行考证的结果,而是从文化地理方向做出的整合性推论。不过,这样的推论,除了难以解释何以曾又称随等问题之外,另一方面很难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其依赖的地理位置、族姓以及与楚国关系等因素,都不是排他性根据,比如说,在今随州一带也可能并存姬姓、春秋中期前后与楚国关系密切的其他诸侯国,曾随对应并非唯一选项。另一方面,随国在传世文献中仅见于春秋时期,与绵长而强大的曾国似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曾随合一说提出后,不同的意见也有不少[31]。当然,相比之下曾随合一的观点在当时考古材料的背景下,仍然是最富有理解力、最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