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胆的文学实验家——菲利普·罗斯

2018-06-08 10:16:54 网络整理 阅读:213 评论:0

大胆文学实验家——菲利普·罗斯

文 | 罗小云

大胆的文学实验家——菲利普·罗斯

再见,菲利普·罗斯!2012年罗斯宣布封笔隐退,2018年5月22日噩耗传来,令不少读者对罗斯的真正告别深感遗憾。美国国家图书馆2005年隆重推出菲利普·罗斯全集(八卷本)时在扉页上写道:“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罗斯的作品为美国小说重新注入活力并再次定义其可能性。”他成为在世便被美国国家图书馆决定汇总出版文集的作家之一。身为犹太作家,罗斯的创作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很早就跻身于美国一流作家行列,正如批评家欧文·豪所说:“那些许多作家需要终其一生刻意追求的东西——独特的声音、稳妥的节奏、鲜明的主题——看来菲利普·罗斯立即全部把握了。”他的文学生涯算得上一帆风顺,年仅26岁凭借作品《再见,哥伦布》(1959)夺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后又囊括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小说奖等,1970年便入选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多年来罗斯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文坛特别具有竞争力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之一,即使临近暮年,他并未像许多作家那样才思枯竭,总是不断推出新作给人惊喜。

一种新现实主义的代表

马尔克姆·布拉德伯里在《新现实主义小说》一文中强调,不能简单地将20世纪的文学史划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因为在小说领域里,现实主义一直经久不衰,而且十分强大。他指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历史的沉重压力,作家们关注人类政权与政治力量、关注人类暴行和人类恐惧的责任,以及他们为了创作更长篇幅的小说而承受的想象力的冲击,从来都没有现在这么大。他进而认为“现实主义的复兴是出于许多作家感到的一种新的需要,即在一个精神生活曾经受到压抑而且仍然受到威胁的时代里,作家应当发挥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权威作用”。显然,他所指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罗斯的创作生涯特别具有代表性,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总是不断推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在研究中如何将罗斯的作品归类和厘清其风格变化的规律难度较大。自从约翰·麦克丹尼尔1970年第一部有关罗斯的专著《菲利普·罗斯小说》面世以来,评论家就尝试对其作品做系统分析。史蒂芬·维德在《想象之旅: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中认为他更注重元小说艺术,与其看法相近的艾伦·萨弗干脆称其为元小说家。丽莲·克雷默指出,罗斯创作中后现代自我观念已占主导地位;马克·谢希纳同样关注罗斯的后现代倾向,称其作品是“展示时尚的不确定性的舞台”。德布雷·夏斯塔克在《菲利普·罗斯:反文本和反生活》一书中总结说,罗斯总是在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某种平衡。大卫·古博拉在《罗斯的主要创作阶段》里指出,早期作品面世后,罗斯不得不考虑来自犹太社区的争议并在随后的创作中反映出来,聚焦大屠杀主题的有关安妮·弗兰克的戏剧在美国的公演给了罗斯创作“朱克曼三部曲”的灵感,阅读《波特洛依诉怨》则需更多考虑其创作时期的动荡背景,因为作家生活时期的美国文化历史对创作的影响很大。帕崔克·赫依斯的《菲利普·罗斯:小说与权力》是在罗斯2012年正式宣布退休后才出版的研究专著,该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罗斯在战后美国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他如何将对各种权力形式(艺术、政治和性别)的奇思妙想贯穿于31部作品中。不难看出,众多评论较多地聚焦于罗斯在创作中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