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赵志安:详细说说京剧演唱中的“调门”

2019-01-21 06:51:17 网络整理 阅读:84 评论:0

赵志安:详细说说京剧演唱中的“调门”

调门

调,亦称调门。传统京剧胡琴伴奏所用的调门,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尺字调 (C调)、小工调(D调)、凡字调(♭E调)、六字调 (F调)、正宫调(G调)、乙字调(A调)、上字调 (♭B调)等七种调门。在演出实践中,还时常用到介于两调之间的“半调”,如《剧话》中谈到:

“人之嗓音高低之判,伶界谓之调门:分六字调,正工调,乙字调,上字调, 尺字调数项,其介乎二字之闻者为六半工半乙半。”这里所提到的“介乎两字之问的六半工半”等,其含义相当于现代乐理 F调、♭B调之意义。这表明传统京剧胡琴伴奏中实际用调的数量,可根据演员和表演的需要,进行变化。但这种现象的形成,也是一个历时发展的结果。

传统京剧在形成之初,胡琴所用调门的高低曾有过统一的严格规定。名琴师陈彦衡曾说:“昔日场面皆由班中聘定公用,虽名角无自带者。凡搭班各角,嗓音皆以正宫调为准,过高过低无取焉。故无论何人同场合演,调门无或参差,无须自带胡琴也。”马彦祥先生也曾回忆说:“六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听戏时,胡琴上场一定带根笛子,用来定弦。因为那时唱戏还要求达到正宫调,要定这个调,就得用笛子。”

这表明,在传统京剧发展之初的“集体制”时期。各行角色在台上“张嘴就是正宫调”,意味 着京胡伴奏的调门也有严格的规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二。其一是昆曲的影响。京剧的形成吸收了众多的昆血艺术的精华。传统京剧场面的“武场”脱胎于昆曲,文场也深受其影响。京剧孕育形成时期甚至曾经历过以笛为主奏乐器的阶段。而以笛为主奏乐器的昆曲等“雅部”之乐,其宫调高低的严格限定是其特色之一。如现存“音乐活化石”——福建南音中的宫调“管门”高低就有严格规定。因而影响到传统京剧“正宫调”标准的确立。其二是审美追求所致。传统京剧形成初期,是以程长庚为代表的“老生三甲”鼎立、审美风格为“时尚黄腔喊似雷”的时期。当时老生的唱腔形态,是结构工整,音调平直,曲折变化不多。唱法是遒劲直拙,讲究四声正,五音全,吐字铿锵,调门高。所谓实大声洪,响遏行云,如此方能见功夫。所以舞台上以“正宫调”为“官众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