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崇祯死后,为什么农民军和满清会给予礼葬和褒奖?真相在此

2018-07-15 01:58:11 网络整理 阅读:195 评论:0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崇祯帝在满朝文武均如鸟兽散的情况下,令皇后自杀,后携太监王承恩来到万岁山(今景山),君臣对缢于新修的寿皇亭旁的树下,崇祯帝尸体以发覆面,左足靴子脱落,衣襟上写有“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崇祯帝死到临头,也不愿承认亡国的真实原因,将实际罪责都推到了群臣头上。

崇祯死后,为什么农民军和满清会给予礼葬和褒奖?真相在此

本来,像崇祯帝这样一个亡国之君,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更不能算是明君,但明末农民军和清朝的摄政王、皇帝,为什么先后给予礼葬和褒奖呢?原来,他们是利用这具政治僵尸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农民军进入北京后,李白成下令搜查崇祯帝。三月二十二日,终于找到了帝、后僵硬的尸体,次日将他们的柳木尸棺移出宫禁,停在东华门示众,以庆贺农民军推翻明朝的胜利。

但由于李自成在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只反对官僚、地主,不反对或不激烈反对皇帝的思想,所以,他很快地接受了明朝百官的意见,改用帝礼祭葬崇祯帝:将柳木棺换上朱漆馆,加帝后冠服,改田贵妃墓为崇祯陵墓,另派起义军天佑阁大学士牛金星致祭,并装殓了太监王承恩。二十七日,农民军将帝后棺材运到了昌平县,四月初四入陵安葬。从此,明朝十二陵附近又加上一陵,,即现在的明十三陵。农民军尽管很草率地安葬了崇祯帝,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毕竟是按帝礼入葬的,这对当时分化瓦解未投降的明朝官吏和地主阶级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措施。

崇祯死后,为什么农民军和满清会给予礼葬和褒奖?真相在此

这一年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击败李自成农民军、进占北京后,立即给明朝官员、耆老、兵民下了一道旨令: “流贼李自成原系故明百姓,纠集丑类,逼陷京城,弑主暴尸,括取诸王、公主、驸马、官民财货,酷刑肆虐,诚天人共愤,法不容诛!”清廷对此,“深用悯伤”,命令官民人等自初六起,“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接着,多尔衮又指派降清的明朝官吏曹溶、朱朗荣等人,在服丧期间到崇祯帝陵墓前祭奠三日,又任命明左庶子李明睿为礼部左侍郎,负责为崇祯帝拟谥号。不久,清廷正式宣布,崇祯帝谥号为端皇帝,庙号为怀宗。这显然是在告诉明朝官民:清朝并非与明朝争天下,而是与‘硫贼”(农民军)争天下;“流贼”灭了明朝,清朝起而替崇祯帝和明朝官民复仇,以此妄图把自己打扮成明朝官民的救星。果然,在为崇祯帝服丧和祭奠期间,北京城内许多明朝官吏、地主豪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些逃避在外的官僚、地主也纷纷从隐匿之处窜出,到清廷投职报名,表示效忠清朝统治者,进一步扩大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