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董健:医生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科普也是一种情怀

2018-10-31 21:32:13 网络整理 阅读:56 评论:0

人民网北京10月19日电(赵鹏、张萌)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他们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为世人称颂,因此有了“医者父母心”的说法。9月25日,每两年一届的第十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唯一奖项颁给了一位特殊的医生:他是患者眼中的“明星”,有患者千里迢迢赶赴上海,只为一睹真容;他是同行眼中的“怪咖”,多年来为一些“小儿科”的事情绞尽脑汁;他“文武双全”,不管是手术刀还是笔杆子,他用起来都得心用手……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总编辑董健。他从医数十年,在业内颇有名气,还于2014年成为国内第一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普通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曾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外科医生大多忙于手术,你能抽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实在难得。”

董健:医生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科普也是一种情怀

董健为患者解释病情。

“医生,我不瞧病,我就来看看你长什么样子”

“来我门诊看病的患者一直很多,每位患者的病情不一样,所以有些患者排队花费的时间就比较长。患者越多,医生在每位患者身上花费的时间就越有限;等候排队时间越长,患者的期望值就越大,越希望得到医生更为详尽、耐心的解释。于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董健表示,“有一天,我意识到,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能够阅读一些医学科普文章,那么他就会对疾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有利于减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我认为,医患之间的许多纠纷、矛盾都是由沟通、解释不够造成的。”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董健开始了医学科普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医学科普让董健更忙了,但也让他收获了额外的感动与满足。

有一次,董健出门诊时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董健问老人哪里不舒服,老人回答,“董医生,我没有哪里不舒服,我来这里也不是为了瞧病,我从外地赶来,挂号、排队也花了很长时间,就是想看你本人长什么样子。”

老人的话让董健很诧异。随后,老人从背包中拿出一本书,董健认出这是自己曾经出版过的科普书籍——《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老人翻开书,指着书上各式各样的笔迹对董健说,“我无意间在书店买了你写的书。就是这本书,让很多困扰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非常感谢董医生为我们患者做出的努力。今天,我特地到上海来,就是为了向你说声谢谢。”

还有患者给董健写信,表达对董健出版的科普书籍的欣赏:“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实在,看了后十分得益,如果我早买的话,将逃过此次病痛之劫,后悔晚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老同事、老朋友,让他们共享‘有病照书治,无病照书防’的乐处。”

这些事情让董健很感动,更坚定了他做科普的决心。

董健:医生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科普也是一种情怀

董健在电台做节目。

相关文章